孝/第一话/父母在,不远游导读: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因为中国人凡事讲究孝为先,想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首先就得从中国的孝道入手。如果要追寻这种文化的源头,确实较为困难,但将孝较为系统的编著成书还得是《孝经》,它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中国将近两千年。俗话说“百事孝为先”,究竟“孝”是什么?“孝”又如何和畜、养的意思相一致从而产生“孝道”之意?孝用《孝经》中的话来说就是养老、敬老、尊老、亲老、送老的思想,而将养老之“畜”、“养”字和孝第一个结合起来的人,就是孔子老人家,这在《论语》中有明确的记载。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曾子有一次不在家,但是有客人来到家中拜访,曾子的母亲不知道如何招待客人,心中忐忑不安,又怕来客笑话,无奈之下用嘴巴咬手指头,曾子在外砍柴忽然觉得心痛,似乎心灵感应一般,感觉母亲在呼唤着自己,马上就赶回到家中。因此这个故事还有了一个成语就是“啮指痛心”,曾子在人们心中一直就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而且“父母在,不远行”这句话也是从侧面体现了曾子对父母的孝顺。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激励竞争,人们对“孝”的意识越来越疏远,但这种疏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忘记或者抛弃,而是迫于无奈的一种行为。王叔马上就是一个将近五十的人,上面有一个80岁高龄的老妈,下面还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和读小学的儿子本来王叔身上的家庭负担相当重,村里有人说要不别让你女儿上大学了,女娃读那么多书将来还不是要嫁人,都是白搭,你真正该供上学的是你的儿子。一些好心人总是在王叔耳边这么说,但是王叔心中早有一把称,现在的社会,不论男的女的文化都是第一位,女儿也是自己的心头肉。所以王叔每天起早贪黑在村子周围找活干谋生计,但天总是不随人愿,80岁高龄的老母亲突然病倒,家中的钱全都用在给老母亲看病的上。王叔只想想办法挣更多的钱,于是他去到很多离家远的一线城市中去寻找工作,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叔靠着自己的能力找到了一份相比之前挣得多的工作,还了积蓄也能继续供两个孩子上学。父母在不远行这句话对于已经快要年过半百的王叔来说,到底还适不适用?如果当真不远行,他的女儿儿子还有老母亲面临的就是绝望,但在远行后,村里人又开始议论说,这老王连他的老母亲都置之不顾。其实我个人观点觉得王叔的做法没有丝毫问题,他的本意和曾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转化了途经而已。中华文化在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时候都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真正有意义的留下并让每个人牢记在心中,而这才是真正的继承。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看待“父母在,不远行”这种观点或者说你会因为什么原因选择远行?文字编辑:山南参考文集:《孝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