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一个明白事理的人,辅佐上级领导,工作中尽职尽责,回到家里还想着改正自己的过失,成领导之美,救领导之失,所以上下级关系自然亲近。这就是孔老夫子在《孝经》中为我们开示的君臣关系,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上下级关系。这种关系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为什么?根源就在于自私自利、迷惑颠倒、道德丢失。在儒家文化的五伦关系中,君臣关系是君义臣忠,领导讲道义,下属须尽忠。由于人的自私自利的习性,被今天的主流文化所认同并放大成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观,结果就导致一些领导每天就想着自己禄位,如何发财,把下属当作自己仕途禄位发财的工具。下属每天也在想着自己的利害得失,尽忠也成了装模作样,上下级关系成了同而不和的利害关系。更多的时候,下属每天不是在考虑如何辅佐领导成就善行,补救过失,而是想着如何从领导那里获得更多的利益,最好能取而代之,哪里会有亲近呢?绝大多数人都想自己的禄位和发财,就是不担心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不知道自己德行不够,升职发财是祸不是福。如果自己德行够了,老天自有安排,急什么呢?要急就去急明理、急改过、急行善、急积德、急尽职、急尽责。厚德就能载物,禄位与发财、健康长寿哪一样不是物呢?中国有句老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下属的领导,对他自己的上级领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类的愚痴,就在于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用贪、嗔、痴、慢去追求名、闻、利、养,偏离了“孝道”,丧失了人性的本善,南辕北辙,最终事与愿违。恪尽自己的职守,对领导忠心耿耿,对自己日日改过,为领导排忧解难、长善救失,自然与领导亲密无间。而现在很多人受所谓成功学“人人都能成功”的蛊惑,导致许多人满脑子都是非分之想,又如何甘于敦伦尽分呢?你能做领导,我为什么不能?你能做一把手,凭什么我就只能干副职?你能当老板,我为什么不能?你能做高管,凭什么我就只能当员工呢?人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他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性格、命运统统发生改变。会越变越好吗?不会。《论语》里说“君子俟命以待天时,小人行险以求侥幸。”道家说“无为而无不为”。佛家说“但行善事,莫问前程。”都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君子是明白人,对自己的要求一定是努力,对自己的待遇只会是随缘。做人、做事必须努力,结果随缘就好,这样的人才不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更不会跟别人过不去,这才叫智慧人生。圣贤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去做苦行僧、当穷人或者变成“阿Q”,成为身心分裂的伪君子,而是让我们明白宇宙、人生的规律,用正确的方法去获得真实利益。利乐有情,有利益才有快乐,有快乐才有人愿意和我们一起“同行”。健康、长寿、财富、权力、地位,是每个人现实生活中的追求,没有对与错。对与错,首先是我们的认识。达成目标,是靠努力与竞争,还是靠改过与积德?其次,是我们的选择。如果要靠努力与竞争,我们就必须损人利己;如果是靠改过与积德,我们就只能自强不息。最后,是获得它的方法和途径,损人利己,我们就用贪、嗔、痴、慢、疑的习性,好用;自强不息,我们要用仁、义、礼、智、信的天性,才行。“《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心”指内心。“乎”指存乎。“爱”指爱护。“遐”指片刻。君子之道(精装)精选¥29¥5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这里,孔老夫子借用《诗经小雅隰桑》篇中的这段话来开示君臣关系:“心存爱敬,片刻不息;常存此心,永不相忘。”古人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今天的人则是“利之所存,师之所存”。古人很智慧,是你只要有道,在道上走,我就跟你干,最后自己也得道了;现在的人是谁有钱我就跟谁干,结果利令智昏。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心无关,主要是跟钱有关。大家现在都“唯物”了,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呢!值得深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