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儒家圣人升华至道家神仙的先行者葛洪其

葛洪:实践儒道之学的伟大先行者。从东汉末年至晋武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年之久的纷争战乱之后,总算盼来了一个民生短暂复苏的“太康盛世”。继之,便又发生了内外交困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局面。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正如《汉过》书中描述的:“飞锋荐于扆闼,左祍掠于禁省,禾黍生于庙堂,榛莠秀乎玉阶,云观变为狐兔之薮,象魏化为虎豹之蹊,东序烟烬于委灰,生民燋沦于渊火”。真是个“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境况。在如此连绵变乱的时代背景下,称为“太康之英”的诗人陆机(公元-年)的诗《君子行》写道: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他憧憬追求天道修为而成仙,慨叹世道的反复无常与人生的艰难痛苦,厌恶无休止的战乱。汉末至西晋:长达年的战乱!上篇:砥砺奋进,千古一杰一,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人物。不久产生了一个同时代光照人世的人物——葛洪(公元-年)。他出生于江苏丹阳句容,其始祖为葛天氏,父亲葛悌官至会稽太守(晋为邵陵太守),从祖是大名鼎鼎的师从左慈的“南极仙翁”葛玄。后虽家道中落,但仍能自强不息。(一)《自叙》中说:“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亡),夙失庭训。饥寒困瘁,躬执耕穑”。负笈徒步行借(书)。伐薪卖之,以给纸笔。白天就营田园,晚上以柴火照明写书。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尚书》《诗经》《易经》等儒家文献。“曾所披涉,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二)此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正统观念已经衰落,而子论重又振兴。在自汉代以来具有以辟谷、服饵为主的各种养生术传统,特别是三国东吴孙权倡导神仙之术的推动下,葛洪不同凡响的《抱朴子-外篇》脱颖而出之后,葛洪成为两晋之交时代的一位重要学者。故史籍《晋书-葛洪传》说:“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固)、马(融)。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就文献所载其撰述之多、涉猎之广而言,或仅就《外篇》今存之八万余言所显现的葛稚川的学识而言,《晋书》之评绝非虚誉。但很可惜,葛洪的著作绝大部分已经亡佚,幸存的《抱朴子内外篇》70卷、《金匮药方》卷、《神仙传》10卷、《隐逸传》10卷和《肘后备急方》4卷等等,就成了研究葛洪仅有的第一手资料了。《抱朴子》:不同凡响的著作。(三)葛洪还是一个是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的人,早在22岁时就能一反后儒凌弱之态,西晋太安二年(公元年),因孔武有力地破张昌、石冰之乱有功,迁升伏波将军,后又获爵关内侯。为儒生们作出榜样。但他不改“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及“尤好神仙导养之法”的初心,放弃了仕途。去成就二十余岁曾经立下的创作一部子书、立一家之言的志向,难能可贵地实现了“内道外儒”,将儒道两家融洽地得以摆正了位置,解决了长期相互之间的一些争端。同时,也确立了道教理论奠基人的地位。二,儒道传统学术理论的实践和实证者。(一)葛洪在身体力行的儒道学说之实践中,以其独到的证悟、见解,精辟地指明了儒学与道术的特点和关系。《内篇-塞难》说:“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内篇-明本》又说:“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笔者以为,儒是道之用,道是儒之归。所以,葛洪前期力行儒家,后期在领悟儒家的铺垫下归入到道家。实现这个过程是伟大实践的结果,可以说能够在两者之间成功转身,而臻达完美者自古以来惟葛洪而已。葛洪:完美地贯通了儒道之学术。(二)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其苦心经营是:其一,不辞艰辛捜罗与阅览大量的书籍。《抱朴子-金丹篇》云:余考览养性之书以千计;其二,葛洪拜师郑隐,而郑师曾经受传于葛玄(乃是左慈弟子)的《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在郑隐亲自授教时,葛洪“亲事之,洒扫积久,乃于马迹山中立坛盟受”。值得注意,葛洪是郑隐五十余名弟子中惟一有资格受传奥秘者。故此可见,道家各流派均存在着各自的传系。上古至左慈及弟子,葛玄-郑隐-葛洪等秘密的师徒传系这便是其中之一。其三,《云笈七籤》记载,精通天文、图谶、预知、医术诸法的南海太守鲍靓,于公元年得仙人阴长生的《尸解法》,而阴长生配得马鸣生道长秘传之不老不死法,活了余岁后,在平都山白日飞升。鲍靓正是后来葛洪的岳父。故而“马鸣生-阴长生-鲍靓-葛洪…”是又另一个道家传系。据传,自古以来有许多得道者成为神仙。仅汉代以来,成神仙者有46人,其中20人尸解,余26人全部白日飞升!葛洪:得道成仙,白日飞升不是梦。以上就是《抱朴子》所以是集神仙思想实行之大成者的理由,这便是“先以儒之理入,后以道之行出”的知行合一的成果。葛洪显然是“知行合一”的先行者,为后世王阳明之流实践与推行的“心学”树立了典范。三,葛洪对儒道两学融会贯通的发展、创新与贡献。(一)在葛洪的众多著作中,不仅论述神仙道教理论,在道教理论建设上颇有成就,而且对于我国的医学、化学等方面的贡献也是卓越的。如:《肘后备急方》中关于天花病的记载是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对结核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二)在化学方面深刻认识到丹砂的化学特性、铅的可逆性、金属间的置换作用、化学反应中的升华现象及“炭”在高温下的还原作用等。(三)《抱朴子》一书是他的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20卷,主要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论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祸之事,并继承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时代炼丹术之大成。(四)《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他的社会政治观点,是政论性的著作。《抱朴子》一书初稿的写作,约在葛洪初次客居广州(公元年)到他封关内侯(公元年)之间这一段时间。《外篇·自叙》:“洪年二十余,乃计作细碎小文妨弃功日,未若立一家之言,乃草创子书。会遇兵乱,流离播越,有所亡失,连在道路,不复投笔十余年,至建武中乃定。”考建武仅二年,即公元、年。这样看来,上述估计是无可置疑的。《内篇·黄白》说:“余若以此辈骋辞章于来世,则余所著《外篇》及杂文二百余卷,足以寄意于后代,不复须此。”这又证明《外篇》成稿在《内篇》之前°。(五)由此可见,葛洪将有关神仙的书籍中所记载的各类学说和道术,以及他本人向他们学到的道术加以整理后,归纳为以金丹为中心的自成体系的理论,因为在《抱朴子》中不仅阐述了金丹,而且还阐述了辟谷、服饵等各种长生法。葛洪在《抱朴子》中向后世展示了无尽的法宝,世人却往往观望止步。《抱朴子》:以金丹为中心成系统。(六)对产生风雨云雾法,形成山川法,驱赶虎豹、蛟龙和鬼神法,分形、隐形、晦瞑法及改变姿形法,腾云游空法,遇火不热、入水不濡法,不觉寒暑法,随心所欲、千变万化法,避灾法等主要仙术类及其实践的具体方法;辟谷等养生的理论及其实践方法;多种长生不老药及其材料,特别是最上乘长生不老药—金丹各种的名称及制作方法、药材及采药方法;神符的种类、用途及效验等等,均一一作了具体而详尽的说明,强调这些并非虚构,还阐述了根据修行和服药之不同可达到不同仙术阶段,并列举了天仙、地仙、尸解仙等神仙的种类。(七)此外还记述了当时已有的神符、有关经典的名称。于是这一切大体上已系统化。人们之所以认为通过著述《抱朴子》使神仙思想得以完成并体系化,其原因就在于此。另外,当时神仙思想是部分儒家和佛教批判的对象,而葛洪不遗余力地以“事实说话”,强调神仙和神仙术的实际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来自儒释无知或误解方面的批判的批判。(八)视道教与《抱朴子》的关系,笔者认为道教是以神仙思退为中心的宗教。因此集神仙思想之大成的《抱朴子》,其内容尤为重要。通读《抱朴子》,使人感到,《抱朴子》在道教史上所处地位,在太平道、五斗米道这一道教式宗教集团与已经确立的道教教团之间,或者说它是架设于两者之间的桥梁,故此葛洪应该是道教的教主之首要者。《抱朴子》的教理是“二道”之桥梁。四,“弹断风俗,苦言直辞”,“不忍违情曲笔,错滥真伪”,以古鉴今,大有禆益。(一)对晋末社会状态的批判:一个有见地的时弊政论家。葛洪在《抱朴子-外篇》的《勖学》《崇教》《吴失》《交际》《刺骄》等文章中以犀利的笔触批评官吏选拔制度。当时的官吏选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虽然也标榜以才能分品,实际上却是首重门弟。世胄公子、权贵之亲,倚仗家族的权势,虽不学无术,甚或酒囊饭袋,照样平流进取,坐至公卿,不胜其任但占据着显赫的位置。由此而导致阿谀逢迎、溜须拍马、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唯财是视的世风。人们追求的不是道德学问,而是想方设法攀附权贵来升官发财。所以社会上大行其道的是吃喝玩乐、声色狗马、荒淫腐化。猥琐小人飞黄腾达,而真正的俊杰之士却被委弃,遭压抑。始于汉代的察举制虽然在当时名义上还在施行,但早已变了味。作者引俗谚讥讽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古人欲达勤诵经,今世图官免(勉)治生。”(《审举》)甚至于说:“余徒恨不在其位,有斧无柯,无以为国家流秽浊于四裔,投畀于有北。”(《交际》)其深恶痛绝溢于言表。两晋:形同虚设的官吏选拔制度。葛洪反对门阀世族垄断仕途,要求选贤任能的思想在很多篇章都有论述,尽管葛洪很自矜于自己的家世,但葛氏一族远非豪门,即便葛洪不避仕途,恐怕充其量不过充当他人僚属或一般地方官。而葛洪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