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年~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13岁出家。29岁西越大漠,万里孤征,历尽艰险,往返17年,行程五万余里,历国,取经回国后将西域见闻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受业弟子数千人。他在印度时曾在曲女城的辩论大会上与到会的18位国王,四千余僧众及2千多外道教徒辩论,无人能对他的教判提出异议,名震全印度,回国后创立唯识宗。

唐贞观十五年(年),玄奘42岁,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粒、佛像7尊、经论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唐麟德元年(年),“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从此绝笔翻译,并对徒众预嘱后事。正月初九日,玄奘病势严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圆寂,朝野达百万余人送葬者将其灵骨归葬白鹿原。

唐总章二年(年),朝廷为之改葬“大唐护国兴教寺”。唐肃宗还为舍利塔亲题写塔额“兴教”二字。

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翻译家,他一生译经75部卷,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他是东方著名的高僧,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闻名世界的旅行家。他在中国佛教史,哲学史、文化史、中外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