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言呈语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作为一个离家多年的北漂,每当我想起白居易的这首《燕诗示刘叟》,都会感念万千。遥远的日思夜念固然是我孝心的表达,一声来自远方的问候也能够慰藉父母的想念。但是比起床前尽孝的陪伴,这遥远的关切还是让我感觉来得不够周全,不够真切。聊以慰藉的是,在父母心里,他们认为我还算是个孝子,认为我的心意足以让他们宽慰。尽管我很清楚那只是安慰我的说辞。为人父母后,我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是个孝子。这并不是期望他的回报,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让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孝”的内涵,是孩子优秀品质的根基。“孝”的外延,是孩子可望成材的羽翼。01不被续约的会计数年前,公司在人员补进中招聘了几位新员工,其中包括一名女会计。和开朗健谈的北方人一样,她也常常和其他同事相谈甚欢。奇怪的是,除去业务能力之外,大多数人对她的评价并不高,尽管谁都没法把原因说清楚。也许,就是一种自然形成的防备感。相同的感受在我的心中也存在。我同样解释不清的是,为什么她那种热情的背后,总会让人产生有另一幅面孔在冷漠地盯着你的感觉。虽然在职场中,不少人展现出的都会是另一幅面孔。但是简单的一句“逢场作戏”根本不能解释这种奇怪感觉。让我恍然大悟的,是她的一次请假。请假原因:爷爷身体欠佳。通常情况下,为了能让员工更好地照顾到家庭,尤其是照顾家庭的老人。只要有人因家庭事务请假我都不会阻拦。但奇怪的是,为什么老人的身体不好,她却只请了一天假?带着疑问,我找了次机会与她聊起了家常。原来她并不是因为爷爷身体不好需要她回家照顾,而是老人的生活越来越不能自理,自感时日无多,所以召集儿孙,希望有人能照顾他。条件是:谁为他养老送终,他的遗产(一套旧房)就归谁。讽刺的是,儿孙们的态度也出奇的统一:房子归我,我就给你养老。我懒得再去问她最终是否争得了这笔遗产,这种残酷的“热闹”没有谁可以看得下去。而是立刻让人事部门去查她的劳动合同还有多久到期。庆幸的是,2个月后她的劳动合同就会到期。不幸的是,2个月后她的劳动合同才会到期。绝不续约!这两个月里,我每天路过财务部的办公室时都会感到如芒在背。我根本不敢想象在这么久的时间中,在如此重要的部门里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孝家庭养育出的不孝女。把公司的命脉交托在这样一个人手中,我根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究竟那个会先来。我终于找到了大家感觉她“异于常人”的原因。毕竟,热情可以伪装,健谈可以锻炼,但是由不孝思想透出的气质,却永远不可能被掩盖。(后续:并由于公司拒绝续约的问题,被迫与她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诉讼。继任的会计也从账目中发现了不少隐蔽的、中饱私囊的不合规报销项目。)02“孝”的内涵与外延孝道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从孕育到诞生和发展,它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扎根于我们的思想中。何谓孝?诸子百家均有过不同的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无念尔祖,聿修阙德。——《孝经》善事父母为孝。——《尔雅》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这便将“孝”在广义上和狭义上做出了解释:狭义上的“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广义上的“孝”,包括晚辈对长辈、个人对群体的尊重,以及对已故先祖的纪念。当然,广义与狭义并不对立。广义由狭义延伸,将狭义上的“孝”作为基础去推广到其他人际层次,从而把“孝”的内涵拓展到外延。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文化中,“孝”是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培养一个人尽礼尽人的起点,是社会关系的基石。因此,“孝”是孩子响应父母亲子之爱的共理之心,是道德礼仪的最低标准,是孩子内心良知的启蒙。03百善为何孝为先?“百善孝为先”是我们常常为孩子讲述的道理,但它的内涵却并不像字面上看起来一样简单。首先,“孝”是一种包含了行为和礼仪标准的规则,也是道德品质的具体规范。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会拥有明确的道德认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与父母共同维护良性的家庭关系,进而为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其次,“孝”是一种“共情”心理的建立。共情(empathy)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年)提出,也译为同感、同理心等。是指理解他人独有的经历,深入对方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并做出相应回应的能力。在定义中,包含了“理解”和“回应”两方面。对父母的孝敬,是从理解父母的养育之苦和教导之恩,发展为感恩图报的意愿,回应为慈乌反哺的敬养。拥有共情心理的孩子,会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并由心怀感恩做出付出善意的回馈。这将有助于他在各圈层的社交活动中,获得良性的互动循环,建立更积极、牢固的社交关系。第三,“孝”是刚柔并济的心理建设。谈到“孝”,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温馨、亲密的家庭氛围。这是每个家庭都期望的幸福美满,也是“孝”透过亲情纽带体现出的“柔”。但是“柔”并不代表软弱和怯懦。相反,在“孝”的指引下,孩子能够在“自我”意识中为父母留出“他我”的空间,将父母的期盼转化为自身的勇气和动力,激励自己勇敢拼搏。这是引燃孩子内驱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孝”通过共情心理体现出的“刚”。简单的一个“孝”字,在内涵的沉淀和外延的拓展下,展现出的是一种美德与良知的结合,包含了自律、礼仪、品德、勇气、善良等一个孩子应该具备的所有优秀品质。所以我们常说的“百善孝为先”,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倡导,更是一种育儿精髓的总结,一种孩子全面塑造品行和人格的修行。个心理学启示,培养孩子的“孝”从以上为“孝”做出的解读来看,广义上的“孝”是孩子通过狭义上的理解,逐渐演变和发展而来。那么为孩子在狭义上的“孝”建立牢固的基石,就会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培养孩子的“孝”呢?也许从一些经典的心理学效应中,我们可以找到更直观的答案。破窗效应——“孝”的环境破窗效应(Brokenwindowstheory)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Q.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L.Kelling)提出。该效应指出:如果有人打碎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那么其他人就可能就会受到某种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正如前文事例中所述那样,女会计爷爷的子女不可谓不多,但是每个人都不愿去赡养老人,甚至竞相比“烂”。尽管老人受迫于生存的欲望,将自己晚年的安康“明码标价”,但是子女的态度并不会随着利益的突然出现而有所改变,反而会由于相互之间底线的试探,陷入到新一轮的“比烂”中去。这让他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究竟已经“烂”到了何种程度。那么远离不孝之人,就是在保护孩子孝心萌芽的生长环境。别让他人的不孝行为,扭曲了孩子的是非观,更不能让孩子置身于一个类似的环境之中,包括家庭和他自己的社交范围。首因效应——“孝”的萌生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A.S.Lochins)首先提出的。该效应认为: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而且决定着今后双方的关系发展方向。对于孩子来说,是与非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他们对人和事物的第一印象都会鲜明而牢固。孩子的可塑性强,可塑期长。尽管他对“孝”的认知并非完全取决于绝对意义上的第一印象,但是如果让一个处于可塑期中的孩子长期得不到他人尽孝的正面反馈,无疑会影响到“孝”在他心中的认知,阻碍“孝心”的萌生。从相反的角度来说,如果家长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教导,让孩子从小在意识中树立“孝”的概念,那么这个思维也将是牢固的,不易改变的。这将为孩子脑海中“孝”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打下坚实的基础。皮格马利翁效应——“孝”的教导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Effec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AbrahamMichaelRosenthal,—)和L.雅格布森验证并提出。意在指出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期望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期望,往往会成为别人梦想成真的基石。罗森塔尔效应为我们带来的启示包含了两个方面:家长的以身作则和期望的传递。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对于一个理解能力尚有待提高的孩子来说,“孝”的概念并不容易理解。这时,“身教”的影响会比“言传”更加有效。我们对自己长辈的态度和敬养,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孝道教育。告诉孩子孝敬老人的原因,引导孩子参与到敬养老人的过程中去。父母和老人夸赞孩子是个孝子的同时,也是在向他传递一份“希望你作一位孝子”的心理暗示。在为孩子明确“孝”的是非观后,将会让他在言行和心理上产生潜移默化的自我演进,并逐步完善。05结语为人之父后,关于“孝”的理解曾经让我的内心非常矛盾。对孩子而言,我对他虽有养育之恩,但却绝不期盼他将来为此而报恩。我期待他将来能成为一位孝子,但却又绝不希望他为了尽孝而分神。正如我在向父母表达渴望为他们床前尽孝颐养天年的时候,得到的总是坚定的拒绝。当时父母念,今日我已知。期待孩子孝顺,但绝不要求回报,这可能就是“孝道”那夹杂着矛盾、期盼、热烈而又深沉的温情。我坚持把孝道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必修课,是因为从对老人的敬养,延伸到人格品德的塑造。“孝”的内涵不仅代表着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为人父母,我们都不可能永远把孩子留在身边时刻管教。但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在他离开家庭高飞背母之时,为雏之日的过往,都将成为他独自翱翔的路上,最有强大的动力。『诚言呈语』从父亲的视角解读育儿难题。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期待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