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三

01[原文】

《大雅》①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②。”

02[注释】

①《大雅》:《诗经》的一部分。《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的作品。②聿修厥德:聿,发语词。(一说:聿,述,遵循。)修,继承。厥,其,指文王。

03

《大雅》里说:”怎么能不想念你的先祖呢?要努力去发扬光大你的先祖的美德啊!”

04

到底什么是孝的真谛呢?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父亲不孝,结果后来他自己的儿子也对他很不孝。孝其实就是一种能让人类好好延续的品格,起着教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现在人说“选好丈夫于孝子之门”……

05

尽善尽美的孝鲁恭,字仲康,东汉扶风平陵人(今陕西省咸阳西北),历史上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为了等待弟弟成名,他不出仕的故事影响了很多人。鲁恭的父亲曾任光武帝时的武郡太守多年,后来因病逝世。鲁恭当时12岁,弟弟鲁丕只有7岁。他们俩非常孝顺,从早哭到晚,拒绝接受官府的救济,回到老家把父亲安葬,然全心全意地为父亲守丧,所有礼节都准备得很充分,做得很到位,甚至有很多事情比大人们想得还要周全。乡亲们都非常佩服这两个孩子。等到三年服丧期满,鲁恭已经15岁了,他和母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住在太学,闭门读书。兄弟俩学习认真、勤奋,因此,进步都很快,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官府得知了鲁恭的才学,就屡次请他做官,但鲁恭认为,弟弟年纪尚小,如果自己先奔赴功名,那就不能每天鞭策弟弟进取,会影响弟弟的进步。所以他想等到弟弟成名立业那一天,再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每次都借口自己身体不好,不能胜任官府工作。母亲知道其中缘由,要求他必须出去做事。无奈之下,鲁恭只好去外地教书。终于等到弟弟鲁丕被举为孝廉的那一天,鲁恭才改变以往的态度,去官府做了一名郡吏。一个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鲁恭为了督促弟弟成名、激励弟弟成长,就一直等待,他的隐忍之心是很难得的。他知道只有他和弟弟两个人都功成名就了,才算是真正尽到了完美的孝道,才会真正地光宗耀祖,才能让唯一活着的高堂老母没有遗憾。父母的心思都集中在子女身上,只要有一个子女不成材,父母总会觉得有块心病。让父母放心子女,并以每个子女为荣耀,这才是是对父母真正的“孝”。“孝”能够让父母快乐开心,从而能让一个家庭变得幸福,让社会变得和谐。父亲是儿子的榜样从前有个人叫孙元觉,他是陈留人,从小就很懂得孝道。元觉的父亲很不孝顺,元觉的祖父年纪大了,常常生病,身体又瘦又弱。他的父亲渐生嫌恶之心,要把祖父装在盛土的筐子里用车子载着丢弃到深山里去,由他自生自灭。元觉流着眼泪苦苦劝阻父亲不要这样做。父亲说:“你爷爷虽然看上去还有人样,但已经年老昏乱,心智糊涂了。老而不死,会化成狐狸精的。”他终究不听儿子的劝告,把祖父扔到深山里去了。元觉哭哭啼啼,跟着祖父到了深山,又一次苦苦哀求父亲。但父亲哪里肯听他的话呢。于是元觉仰天大哭,哭了一会儿,带着载过祖父的车子回家了。父亲看见车子,变了脸色,对他说:“这是凶物,你带回来干什么?”元觉说:“这是现成做好了的东西,扔掉了多可惜。以后我如果要把您送到深山去,用这个就行了,省得费心再去做。”父亲听了这话,惊骇失色,颤声道:“你是我的儿子,怎么会丢弃我呢?”元觉说:“父亲教化儿子,就像水往下流一样。既然是父亲的教诲,父亲还有示范在先,做儿子的岂敢违背呢?”父亲听了儿子的话,沉思了一会,终于醒悟过来。于是他跑到深山里去把祖父接回来,全心全意地侍奉赡养他,祖父得以安享天年。那一年,元觉才15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