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改变生命
内容讲解《孝经》总说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共背共学《孝经》,什么是《孝经》?“孝者,事亲之名”,奉事父母双亲就是孝。“经者,常行之典”,经是我们要恒常力行的典籍。我们常说“天经地义”,天有经,太阳每天早上东升、夜晚西落,日月星辰恒常不变照亮万物,这是天经;大地恒常承载万物、生养万物,这是地义。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应该孝顺父母的行为就像天之经、地之义一样,这是人之行。“经,常也。”(《广雅》)。经的特点是永恒不变、古今不易、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随着时代改变的就不是经。儒家最根本的经典是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从西汉到清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地位,叫“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中庸》和《大学》不在里面,都被重新收归到《礼记》里,不能独立为经典。另外,这“十三经”里也不是所有的典籍都称为经,《易经》是经,《礼记》就不是经,因为礼的规章制度会根据时代不同而调整。但《孝经》是经,这标志《孝经》讲述的真理不会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永恒不变。《孝经》只有多字,篇幅最短,但独立为典,称为经书,可见重要。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孝经》也在其中。当时有个叫颜芝的有心人把《孝经》藏起来,到西汉,他的儿子颜贞献出来,这是今文版《孝经》。后来,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在墙壁中发现一批书,其中有古文版《孝经》。今文、古文版《孝经》怎么分的呢?秦始皇以前,文字没有统一,各国用各国的文字,用各国的文字写的就称《古文孝经》。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用统一后的文字抄写的就称为《今文孝经》。《古文孝经》有22章、《今文孝经》有18章。除个别有增补删减外,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出入。注解《古文孝经》最著名的是孔安国,注解《今文孝经》最有名的当时是学者郑康成。到了唐朝唐玄宗李隆基,他在看了多种注解后,亲自裁定用《今文孝经》,并亲自注解了《孝经》叫唐玄宗《御注孝经》,宋朝邢昺又给《御注孝经》注一个疏叫《孝经正义》。有人做注,又有人解释这个注,这就叫疏。现在大家基本上都在参照他们二位的注疏来解释《孝经》。《孝经》是谁写的?有些争议,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朱熹《孝经刊误》上说是“孝经,夫子曾子问答之言,而曾子门人记之也。”但《史记》认为是曾参所作。但是,南朝皇侃、隋代著名经学家刘炫《述义》说是:“孔子自作《孝经》。”唐玄宗注解以及邢昺的疏上也都持此见说:“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著也。”《孝经》就是孔子亲手所著、亲口对曾子讲述,他假立曾子为请益问答之人,讲给曾子。这也为大多数学者认可。我的老师说:诗、书、易、礼、春秋是孔子删定,但《孝经》则完完全全是孔老夫子教诫弟子的。孔子为什么要述作这部《孝经》?邢昺疏上说“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适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僣乱”,王纲没有了,诸侯争斗,君臣关系紊乱,朝堂上诸侯不敬天子,居家里儿女也不敬父母。礼乐崩颓,天下大乱。“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在上位者追求私利,赏罚不清;“居下位者褒贬无作”,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时候,孔子开始注“五经”,称赞易道,孔子用诗、书、易、礼、乐,不同面向的教育典籍引导人们明了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修《春秋》,褒善贬恶,是为正人伦之法。这就抓住社会治乱的关键——教育。可是孔子又担心大家即便读了“六经”,明了了道德仁义之源,君臣父子之法,但是不知怎么做,“虽知其法未知其行”,只在文字上了解,不知怎么做,于是说了《孝经》18章来指导我们怎么做。“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明白父亲怎么做父亲、儿子怎么做儿子。“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这就是知行合一、解行并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孝经》,可以说跟“六经”是平等的。“六经”是法,是解门,《孝经》是行门。郑玄《六艺论》上说:“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孔子教弟子学习“六艺”。六种技艺,指向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为了道,儒家的学习大纲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学就是道。什么是道?“率性之谓道”,开展出圣人的心性。孔子担心后人学习“六艺”技能,却忘记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道,“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担心后人落实不到根源,因此孔子作《孝经》总会“六艺”、以孝总会礼、乐、射、御、书、数。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孝经》可以说跟“六艺”是平等的。孔子曾说过:“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看我评论天下诸侯褒善贬恶,体现我的心志在《春秋》上看,看我崇尚人伦的行为就在《孝经》。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孝经》虽居六籍之外,却是与《春秋》互为表矣,跟《春秋》是平等的。邢昺《正义》上说,“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然道是由孝出生的,可是孝纲未举”,孔子教大家学“六经”,虽然随时都表明道是由孝出生的,可是并没有一本经典是举孝为纲,怕我们对这个道理不明了,于是就为我们立教、讲解《孝经》,这就是举孝为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这是圣人做《孝经》的目的。总体来说,《孝经》是“六经”的纲,“六经”的行,“六艺”的总,和《春秋》互表,是道德的根、圣贤的行。“孝”涵盖了整个儒家的学问、整个圣贤学问。孔子讲《孝经》就是为了让我们由孝入道、成圣成贤。这是《孝经》的重要作用。为什么是讲给曾子?邢昺《正义》上说,“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因为曾子在七十弟子中,他的孝行最为显著。孔子假借曾子为对象用问答的方式讲述《孝经》。自称自己的字号,对学生也很尊重,称呼曾参是“子”。曾子之孝达到什么程度呢?讲个故事:有一天曾子上山砍柴,家里突然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怎样招待,着急中就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忽然感觉到心痛,便背着柴迅速回家。母亲咬手指,他可以有感应。我们一般人母亲咬断了手都不会有感应,他的纯孝之心能感通,这就不是一般的孝了。“感应”章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父亲也是一样,传说曾子帮父亲在瓜田除草,割断了瓜藤,父亲大怒,顺手抄起个棍子打他,一下把他打昏了,他醒过来之后,马上就操琴唱歌,表示自己身体挺好,让父亲不要担心。我们一般人听听都觉得,这孩子实在是太好了!可孔子知道这事后,就告诉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小打你忍,大打你就得跑,你等在那挨打,那父亲暴怒之下把你打坏了,你就陷父于不义,“安得孝乎?”曾子听后马上作揖回答:“参罪大矣!”他依然能够反省自己的行为有问题!他就是这么精彩!他是力行的杰出代表。朱熹说是曾子著的《大学》,曾子的弟子子思著的《中庸》,子思的弟子又教了孟子,因此,曾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是他将孔门心法传于后世的,后世尊他为“宗圣”。他也印证了一个儒者的超越之道不在于聪不聪慧,而在于反躬内省、力行实践、积极进取,择善固执!《孝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历史上很多帝王都强调“以孝治天下”,一方面他们自己躬行孝道,一方面他们宣扬孝行、用孝道教化百姓,用孝来选拔人才。多年前,尧请大孝子舜来管理国家,年前,周文王每日三次问候父亲,天天如此、终生如是。多年前,汉文帝三年侍奉母亲薄太后床前,竭尽全力。汉朝以后开始强调“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梁元帝写过《孝德传》,晋元帝作过《孝经传》,宋武帝、宋文帝都讲过《孝经》,梁武帝写过《孝经义疏》,唐玄宗作了《孝经注解》,清朝顺治、雍正都亲自注解过《孝经》,康熙诏请百官作《御定孝经衍义》。历史上,古代帝王都意识到孝非常重要,可以以此修身齐家,最终达到国治、天下太平。在今天,《孝经》的学习更多了一个现实意义:我国已经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我国城镇98%以上的老年人在家中养老,农村几乎百分之百。因此,孝道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必不可少的道德保障。一个人对生养大恩的父母都不能爱护,又怎能爱护国家和人民?百行孝为先,中国字“教”字,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文,先教孝,行有余力再学文。孝是德之本,是人之行,是圣之根,孝是“经者,常也,法也”。时移代革,金石可消,然而为孝、事亲常行,应存世不灭。因此,《孝经》为教,任重道远。我的老师说:《孝经》传到今天,有多年了,中间还有秦始皇一把火烧断了传承,即便亲自追随孔老夫子学习,孔门弟子三千,也唯有颜渊一人了解孔门心法,诸弟子中数曾参有至孝之性,古人尚说他“未达孝德之本”。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孝经》更当殷重励力。明天我们就开始正式学习《孝经》。(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背书方法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