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讲到教化百姓时说道“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在孔子看来,“博爱”“德义”“敬让”“礼乐”“好恶”这些并不是并列的,而是有先后顺序的。
我认为这一理论运用到家庭育儿上也是行得通的。古代的普通百姓由于大多不识字,没有文化,所以大多处于蒙昧的状态,因此就需要去教化;而我们的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需要父母去悉心教养,这就有了共通之处。
博爱
首先教会孩子爱,爱自己,爱家人,然后推而广之是谓博爱。博爱是大爱,无私的爱。有爱的孩子必是在爱中滋养长大的,所以教养孩子最根本的是爱,让孩子感受到爱。一切教养孩子的行为都应以爱为发端,以爱为落脚点。而生活中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的初心是孩子好,而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伤害和打击。我们不能用自己所谓的爱自私地去绑架孩子,孩子何辜,他们只是不断追随父母的脚步去认识这个世界。我们给他爱他就能看到美好,我们给他伤害他就会看到阴暗。让孩子感受爱,感受到爱与被爱的美好,是他来到这世界最该有的体验。
德义
如果一个人有了博爱的能力,那么他必能做一个明德高义的人,遇事能够先人后己,能够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古今中外道德模范的故事,即使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也让孩子知道这世界有一种人是如此值得令人尊重,让他知道这世界有正义与美好。
敬让
儒家讲的“敬让”多出现在人际交往中,“敬”即尊重他人,“让”即谦恭礼让。
在我看来“敬”该有两层涵义,一是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每个人都该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对生命就更应敬畏,只有敬畏才能珍爱,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二是尊重他人,学会尊重别人是社交中必需的能力,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别人的不同,尊重他人的想法等等。
“让”,谦恭礼让,或许很多人认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谦让”的人很难立足,只有懂得毛遂自荐的人才能抓住机会。在我看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需要谦让的,如果每个人都只会争而不会让,那么社会必然大乱,人们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争得头破血流,因为他们不懂得让。
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敬让”是必不可少的。
礼乐
孔子在讲这句话时说的“礼”自然是周礼,放到今天自然不能是周礼,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社交礼仪,比如待人接物的礼仪,餐桌礼仪等等。这其实是一种约定俗成行为规范,让孩子从小知礼懂礼,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家教的范畴,所以父母的榜样作用就尤为重要。做父母的不能对孩子一个要求,对自己又是另一个标准。
孔子说音乐有教化的作用,所以特别推崇音乐。的确,音乐可以感化人,也可以治愈人。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音乐,孩子们有童谣、儿歌,老年人有广场舞,年轻人有流行音乐,甚至喊麦都可以算音乐。音乐可以雅俗共赏而没有隔阂,你不能阻止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去喜欢音乐。所以不必一定要懂,去感受就好。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可以提高他的审美情趣,让他感知这世界的另一种美好。
好恶
在我的理解中这是教育中最末节的东西,但也是必须要知道的。知对错,明是非,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坚决不能做。如果说道德是行为规范的上限,那么法律就是行为规范的下限,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惩罚,这是为人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的事情。
可能基于这个原因,很多父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不断给孩子强调不能做什么,不该怎么样,却忽视了前面几点的教育。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有博爱之心,讲道德、明大义,尊重他人,谦恭有礼,这样一个人是很难触到底线的。所以教养孩子前面的几点才是根本,整日耳提面命不能做什么并不能让孩子有更高的境界。
教养孩子任重道远,不仅需要做父母的付出十分的耐心和爱心,也需要为人父母自律自强,做好孩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