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孝”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孝”字是由“耂”和“子”两部分组成。“耂”是从“老”字演化而来,代表“家庭中的老人”,“子”则代表“家庭中的子女”。由此可以看见,“孝”反映的是一个家庭中的老人和子女的相处之道。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为《孝经》作注,这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到了宋代,儒学伦理推行,更是宣扬孝道,但其中某些思想可能有失偏颇,被人诟病。清代的康熙、乾隆等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顺父母,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而孝又该如何奉行呢?千百年前的孔子已经给过解释。《论语·为政》关于孝有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奉养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要饲养。父母和狗马都能养活,如果不能尊敬父母的话,那么奉养父母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子游关于“孝”的发问,孔子用一个“敬”字概括全部。《孝经》开头就提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生命的敬畏,对父母的尊敬,才是“孝”的真正体现。尊敬父母的喜好,尊敬父母的一生操劳,尊敬他们有的时候适得其反的爱意……“百善孝为先”,饮水思源,孝敬是当代人的课题。爱他们所爱,喜他们所喜,给他们足够的尊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