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素有“三教合一,大道归宗”之说。从传统文化的渊源来讲,可以说是“一源三支”:一源,谓之《易经》,三支,谓之:儒、释、道(释:即佛家,更准确的说是融合了中国易、老、庄而中国化的禅)儒家“明伦”——明人伦,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崇尚心德合一,属人道;其核心是五伦八德,其根源在于孝道。道家“保命”——保的是天命,重视的因果教育,崇尚的是天人合一,属天道,其核心是顺其自然,其根基是天人感应。佛家“见性”——见得是自性(本性)重视的是生命教育,崇尚身心合一,属佛道;其核心是明心见性,了脱生死。纵观三家之说,都是以孝道为根基,故人道是基础,人道不成,难成天道、佛道!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留芳万古。道家则崇尚自然,主要是通过各中修炼,羽化成仙;佛家倾心般若(智慧)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渡的基础上渡他。普度纵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被许多帝王奉为圭臬。后世医家有“医易同源”汇合三家之说,故又有“一源四支”五家之说。五家虽各有侧重,各家最高的最求都是养心修德,因此有“易家易心,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明心,医家养心”之说。对此,雍正皇帝曾语:“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侼”一言而概之,中国畅通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系统化、整体平衡、中庸和谐、中和唯美。内外一致,性命双修,无中生有,小中见大,柔弱胜刚强。学习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有两大基本作用:一是修心养性,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二是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三是益智开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02如何学好传统文化
学习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更重要的是力行,落实到自身成长的行动上。道学与儒学文化之所以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并蒂花开,走向世界,是因为与诸子百家相比,它吸取和承传了道德根文化:“尊道贵德”将德“—”朴散后产生的: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能量,进行了品格化和伦理性的发展。我们今天研修易学、道学和儒学传统文化,首先要回溯到一个非常健全的时期。那就需要追寻到老子、孔子原滋原味原生态的领域中去研究,甚至追寻到易学当中去探索,要把易学、道学、儒学、释学乃至中医学完整的结合起来,才可以窥见中国道德根文化的全貌。这是家道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总的指导是想。初始阶段:以诚意正心,力行孝道,传承中华美德做做合格的中国人为主要目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于孝道,因此,首先要研习道家、儒家、释家三家之根本。学习儒家的《弟子规》与《孝经》,以力行孝道。学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明了宇宙的根本法则之一因果定律。学习佛家的《十善业道经》,明了断恶修善,利他利己。另外,还可接触诵读《老子·道德经》,选学《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庸》、论语《论语》等经典,帮助我们更加明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与人际关系建设的重要原理。中级阶段:以格物致知,认清人生意义、明确人生价值为主要目目标。研习“儒家二训”《了凡四训》、《朱子家训》,明了改造命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了悟古人的家教智慧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另外,可研读《老子·道德经》、《四书五经》中的《黄帝内经》,明了中医理论与养生观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平衡发展的人生。高级阶段:以完善人生修养,提高人生境界、养心修德为主要目标,需参悟道家经典《老子·道德经》,以明道修德;参悟佛家的《心经》以了悟宇宙的实相与空性。另外,可选修佛家的《金刚经》、《六祖坛经》,以感悟:“明心见性”的人生境界。修《周易》和《黄帝内经》,以洞察宇宙变化的基本法则。03研修传统文化的方法
方法有三种:其一,从实践上修,即从具体做事处修。按照《弟子规》将条去做人做事。每一条都做到了,做人才算合格。其二,从理性上修,即从明理处开始修。通过学习《孝道》明白孝道的内容,各阶层新孝的方法,以孝道治理家、国、天下的意义和基本原理。结合《弟子规》细化到每一件事上来更加明晰的行孝道。其三,从心性上修,从起心动念上修。学习传统文化最终还是要落到养心修德上来,我们可以从道家经典《太上感应篇》中修恭敬心,从《老子·道德经》修清净心,从儒家经典《孝经》、《四书五经》与《了凡四训》的伦理道德中修感恩心、勇猛心与耻辱心;从佛家经典《心经》和《金刚经》中修习去分别心、怀平常心与慈悲心。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养心修德的次第为:起敬畏心——生恭敬心——起耻辱心——生勇猛心——断分别心——起清净心——生平常心——发慈悲心。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日子越是不安定,我们越要平心静气,稳住继而才有力量面对。愿以闲适之事,尽遣有生之涯。与宅着的您,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