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养志父母呼应勿缓

入则孝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当先。从这一篇开始,是讲我们在家中,应该如何做好一个好子女。父母有个孝顺的孩子,心里天天能感受到宽慰和心安。家庭的和乐与兴旺,就从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做起。

呼,就是呼唤。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一个在家里对父母都没有礼貌的人,出外怎么会有礼节,怎么会懂得尊重别人呢?

《礼记·玉藻》篇“父母呼,惟而不诺,手执业而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

走,是跑的意思。趋,是走的意思。

历史故事

曾参养志

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niè)其指,负薪归庐。

周曾参,字子舆,善养父志。每食,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父嗜(shì)羊枣,既没,参不忍食。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啮指以悟之。参忽心痛,负薪归。妻为母蒸梨,不熟,出之。过胜母,避其名不入。学于孔子,而传《孝经》。 李文耕谓,凡为父母,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成立于功名者小,成立于道德者大。为子者欲学曾子之养志,必学曾子之志于道,悟彻一贯,三省其身。不然,虽多备酒肉,曲承欢笑,异于徒养口腹几何。

「善养父志」五句,见《孟子》。彻,去也。羊枣,实小黑而圆。嗜(shì)爱好,喜好。既没,去世之后。措,筹办也。啮,噬也。悟之:使之心领神会也,事见《阙里志》。胜母:地名,地疑在山东属境。避其名:恶其名之害义也,见《子华子》。彻:达也,通也。一贯:一理贯通万事也。三省:指以「忠、信、传习」三者自省也。

周朝的曾参夫子,表字叫子舆。他的奉养爷娘,和别人不同,最能够养他父亲母亲的志向。每逢吃饭的时候,必定有酒有肉。将要收去的时候,一定问过他父亲,这个余下来的酒肉,送给哪个。   

他的父亲生平喜欢吃那羊枣子,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曾参就终身不吃羊枣子了。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来了。他的母亲因为曾参不在家里,又没有钱可以备办供客的东西,弄得没有办法,就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指头,好叫曾参觉悟。果然曾参在山里,忽然心头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阵,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来。   

有一次,他的妻子替曾参的母亲蒸一只梨子,没有蒸得熟透,曾参就把妻子赶出去,不要她做妻子了。后来曾参走过胜母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的名称不好,就不肯走进胜母的里门。曾参在孔夫子门下受学,孔夫子很看得起他,传了他一部《孝经》,内容共总有十八章。

1、曾子在吃完饭后,为什么问父亲还要把饭送给谁吃?

2、当父亲过世之后,曾子为什么不吃羊枣了?

3、母亲咬破手指头,曾子在山里为什么会感觉到心痛?

4、你从曾子身上学到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