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3章不言的教导,无为

中科公益爱心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6294512.html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除本章论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节里也多所论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因此,发现了“柔弱”方面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贡献。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出于)无有:从天上来。无有,天空中的水蒸气。此句,傅弈本有“出于”二字。以为有这二字意思完整。

入于无间:到土里去。无间,地底下的含水层。

无为之有益:无形的东西能耐更大。为,能耐。益,增加。

不言之教:事实告诉我们的。不言,不争的事实。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和征服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了“无为”是有好处的。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人很少能够认识或者做到。

道无穷无尽,有明白了悟之道,有极为难懂之道,有完全不可思议之道,有荒唐至极之道,有稀奇古怪之道,等等之类。世间必然是物以稀为贵,这些稀罕之道不仅让人追求而且还实用。稀少之物必然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这些能得到的少数人就是有能耐的人。

柔弱胜刚强,柔弱不知不觉无形的进入刚强中,然后控制了刚强,使其刚强所败。人生境界足够高的人才能知道无为的好处。然而人生境界足够高的人又是较少的。所以不常用言语的教导和无为的好处,天下做到的人很少。

(1)缇萦上书救父传美名

汉代初期朝廷主张“以孝治天下”,提倡孝道,勉励行孝,社会上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孝行人物和事迹。其中15岁的女孩缇萦向皇帝上书救父,传遍宇内,留下千古美名。

那是在西汉初年,临淄郡有个叫淳于意的人,他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病人医治。后来他做齐地的太仓令,长期行医民间,对封建王侯却不肯趋承。因其常常拒绝对朱门高第出诊行医,被富豪权贵罗织罪名,送京都长安受肉刑。

汉文帝刘恒提倡节俭,历来反对渎职,当时实行的《汉律》给贪污渎职定的罪名非同小可。淳于意深知此番在劫难逃,自然是惊悸不已,而全家大小也吓得面无人色,哭成一团。

淳于意只有5个女儿,长女、次女都已出嫁,只剩下3个女儿在家。其中两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年方15岁的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说:“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于是,缇萦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愿意随父西入长安,一路上照顾老父的行程,更要上书皇帝,愿入宫为奴以赎父罪。家人再三劝阻,但缇萦心意已决,决计随行。

全家人抱着渺茫的希望,收拾简单衣物,父女俩在解差的催促下踏上了未可知的命运之途。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年的秋天。

在路途中,淳于意利用投驿站休息机会,着实为慕名求医的人,诊治了不少疑难杂症。缇萦也反复思索,最后写好了上书皇帝的状纸。

淳于意虽然知道汉文帝是个非常贤明的天子,然而皇帝住在深宫,年仅15岁的未见过世面的女儿能够见到皇帝吗?皇帝会相信她的话吗?这几乎没有什么希望。淳于意带着绝望的心情走到长安,进了大牢。

缇萦到了长安后,在繁华的大都市面前立即觉得手足无措,投诉无门,焦急万分,东钻西碰,始终不得要领。终于有好心的官差告诉她,皇帝会外出打猎,可能还有机会见到皇上。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困难重重。皇帝出猎,必定是车骑络绎,旌旗蔽空,随从如云,行动如风驰电掣。一个弱女子要想犯颜拦驾上书救父,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更重要的是犯颜一定会惊扰圣驾,拦驾更是绊阻皇帝的车骑前进,两者都是“大不敬”的罪名,唯一的后果就是杀头抄家,倘若犯颜当时被认为是刺客,立即格杀,上书救父将成为泡影。然而,缇萦抱定一死的决心,认真地准备上书行动,她选定灞桥作为她犯颜上书的地方。

这是一个秋意萧瑟的清晨,形单影只,衣衫单薄,满面愁容的缇萦跪在路的中心,双手高举预先准备好的书状,静等皇帝车骑的到来。

这场面很是悲壮,人们都远远地看着她。

远处尘土飞扬,渐行渐近,皇帝的车骑终于出现在眼前。皇帝左右的武士发现有人竟敢挡在路中央阻拦车驾,快速前来,像拎小鸡一样,把瘦小的缇萦押到皇帝跟前。

汉文帝看到的是一个满面流泪的弱女子,内心深处立即涌起一股怜惜之情,吩咐左右接过她的书状,并不许为难她。那状纸上写道: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次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

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8个儿子中的第四子,当初在动乱时期,母亲薄姬带着当时年仅8岁的他北上酷寒荒凉的代郡就国,10多年在边地饱尝艰苦。

忧患中成长的岁月,深知骨肉亲情的可贵,更亲身体验过民间疾苦的情状。如今贵为天子,仍然时时以临深履薄的心情,戒慎恐惧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使用君权治理国家。

这封上书言辞哀婉,又加上是一个小女孩写的,汉文帝阅罢书状,再看着眼前这个凄苦无助的小女子,不就是当年自己仓皇离京时的再现吗?

汉文帝知道官府中的奴婢生活和囚徒没什么两样,又想到如此娇弱的女子,为了营救父亲,竟然冒死上书。这种胆识与孝心深深地感动了宽仁贤德、爱民恤民的汉文帝。

同时,汉文帝也充分认识到,继续沿用秦代的肉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政权的稳固。于是,他当场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罚,也没有让缇萦去当奴婢。

汉文帝回宫后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他责成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负责修改刑律。

张苍和冯敬与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脚改为打板子,判割鼻子的改为打板子。这样,汉文帝依照新的律法,正式下令废除肉刑。

淳于意既蒙赦免罪刑,真是喜出望外,父女双双望阙叩谢恩典以后,便欢天喜地相偕返回临淄,从此痛改矜持作风,对病人殷勤周到,赢得口碑载道。

缇萦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也很有勇气的少女。她上书救父的孝行,美名传千古,成为我国古代孝道的典范,同时对推动古代刑罚由野蛮走向相对宽缓人道做出了贡献,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由衷地赞叹缇萦道:“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还有人写诗赞扬缇萦: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2)姜诗夫妇孝行感天动地

汉代是对孝悌非常重视的时期,东汉时期朝廷将孝廉作为选才用人的重要途径,每年或每两三年必发布“举孝廉”的功令。姜诗被推举做孝廉就是一例。

东汉时期,在广汉雒县汛乡,就是如今四川省德阳市孝泉古镇,那里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名叫姜诗。在他还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只与母亲相依为命。

平日里,姜诗格外孝顺,尽心侍奉,从未让母亲忧心生过气。邻里乡亲看在眼里,都对他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不已。于是,姜诗侍母的孝名就在乡里传开了。

雒县有位名士叫庞盛,有一个聪明贤惠的女儿,从小教以诗书礼仪,织布裁衣,对父母也是百般孝顺。转眼也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尽管上门提亲的人是络绎不绝,却都被一一拒之门外。

原来,女儿曾经对父亲立下了这样的心愿:“爹爹,《孝经》说道:爱其亲而且爱他人者,谓之孝悌之德。您得为女儿找个孝顺父母的好夫君啊!”

一天,庞盛听闻了姜诗的孝名,于是,便派人去打听姜诗的为人。发现姜诗名不虚传,而且为人正直,终于捋着胡须,长长地舒了口气,放下了心中的石头。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