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爆这几个唐朝皇帝的书法气度格局彰显帝

旧时,毛笔乃日常所用,文事不能须臾离。帝王披阅奏章、批复诰封、拟定谕旨、签押敕令,皆毛笔挥就。唐太宗写了《晋祠铭》,后来,此书勒石立碑,成为自古行书入碑之第一通。也就只有帝王的襟怀、天子的气度方会有如此的逾常行为、出格表现,但帝王寻常有,有帝王器局宇量之帝王不常有,没有帝王的胆略心地、宏谟局度,何来才藻艳逸、经纶大展的帝王书法。唐太宗网络图片《晋祠铭》网络图片唐太宗飞白书网络图片立碑之时,太宗又欣然写下了“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的额书,其字更为隶书飞白体。晋贤刘大鹏在《晋祠志》中赞之:“碑额九字,成为绝妙之书,飘若游云,激若惊雷,飞仙舞鹤之态,殆有类焉。”虽无类,却有例。武周圣历二年二月,武则天自洛阳赴登封封禅,留宿缑山君仙庙,感兴而撰文,并亲自书丹,同年六月,刻石成碑,曰《升仙太子之碑》。武则天网络图片其书虽在行草间,却字字独立,笔断而意连,草而不乱,于婉约圆转中透得豪迈放达意态,于舒缓温润中显了内旷外疏质体。最是碑额的六个大字,也以飞白体行之。武则天飞白书网络图片飞白书固然有“冥通缥缈,神仙之事也”之意境,恰与“升仙太子”之说吻合,却也不免有刻意模仿太宗之嫌,有“巾帼不让须眉”之骨气。尽管如此,这六个出自七十六岁老太太之手的别致大字,笔力雄健,意趣贞确,哪里有脂粉之气,哪里有妇道之象,全然仰首伸眉,盛唐本色。唐玄宗网络图片唐玄宗《纪泰山铭》网络图片唐玄宗李隆基的《纪泰山铭》为已知的最大幅摩崖石刻,其削山为壁、平壁为材而就,高达十三米,记述了开元十四年泰山封禅大典的全过程。其意可谓风发,其志可谓踌躇也。唐玄宗《石台孝经》网络图片唐玄宗李隆基书法(局部)千余字个个榜书大写,通篇八分隶书,碑版峥嵘,气势恢恢,引得后人无限慨叹,明人王世贞赞之曰:“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玄宗存世的另一书迹《石台孝经》,也为隶书,作于天宝四年。如果说书于李隆基嗣位前期的《纪泰山铭》尚有虎虎生机、奕奕神采,作于其执政后期的《石台孝经》已是一派光亮滑净、甜俗肥腻景象,不要说与古朴率真、浑然稚拙的汉隶相提,即便与之早年作品也无法并论。本文摘选自《紫禁城》年05月刊《帝王书画事》原文作者:介子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