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耶与你聊点弟子规爱的循环里,别忘了

《弟子规》里面看起来都是大白话,儿歌似的,很简单,但真要做到了,可不一般了,如果你品行端正、做事得体,应该是个不错的君子哦。

上次我们聊了“弟子规,圣人训”你看过吗?

今天我们来说说“首孝悌”吧。

首孝悌,在我们的品行里边,“孝”是排在最前面的,为什么呢?

在孝经里,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就是说对长辈的孝顺,是德行的根本,现在很多人反对说的这个孝顺,还说是培养奴性,或许是吧,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尤其做妈妈的女人,你是永远不知道养育之恩的,你也无法理解你对自己孩子的那种心情,也理解你的另当别论了。

那为什么我们的古人这么重视“孝”呢?

因为,古人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和我们很密切,是互动的,也就是说,我们发出的信息,终究又会回到我们身上。

只有我们不计回报,不计功利地发出善的消息,我们的周围才能越来越好,我们才能幸福度过此生,也就是说,不管是整个自然环境,还是与同事或者家庭,我们发出的信息都会影响旁边的人,反之,当我们发出恶的消息,别人也会给你恶的东西,那么幸福也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地发出善的信息,与别人建立起循环互动,别人也向我们发出了善的信息,当我们善待别人,ta也会把温暖回报我们,这样大家就都幸福了。

这就叫爱的循环,这种关爱的循环,大家才能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团结,摩擦也越来越少。

那么,我们怎么建立这个爱的循环呢?

当然不会从天而降的,而是我们从小到大逐渐养成的,好的品行最容易植入大脑是什么时候,你想过吗?

就在我们小时候,如动物世界里的猴子就看着父母怎么去获取食物,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学会了生存技巧。

其实在我们起步的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习惯也是小时候形成的,随着年龄增长、发育逐渐成熟的,老话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十二岁定终身”,还真是有些道理的。

我们小时候的习惯、性格,很可能影响一生,同样,如果能够把关爱的循环告诉孩子,让ta养成习惯,那么对ta一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作用也特别大。

那么爱的循环是跟谁来循环呢?

最多当然就是父母,家庭就是社会的演练场,培养出好的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

这就是我们老祖先讲究一个“孝”字,是爱的循环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父母培养我们,给我们的爱是非常无私的。就如我的爱人,之前是一位身材非常好的女人,纤细苗条,十月怀胎肚子很大,让你肚子裹着10斤重量,还要走来走过,没有试过的,你去尝尝就知道其中滋味了。

上次我还和别人说:“孩子们,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ta的骨头,为什么正常人一眼就能分辨出男女?我告诉你们,白颜色的是男的,而灰颜色的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还有人说我是瞎扯淡,或许是他还需要长大吧。

等孩子出生了,一开始分量还可以,可是孩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了,我老婆的胳膊和大腿都明显变粗了,我受伤的时候,她保护我的臂力绝对不可小觑,不可同日而语了。

到了给孩子喂奶,更加睡不好了,白天困得不行,每天蓬头垢面,容颜尽失。

现在讲起了简单,可是想起来就不一般了,我们的父母亲不也是这样事无巨细的付出艰辛,同样这种爱也是最无私的,于是,这种爱对我们发出善意,我们要学会感知,回馈父母的温暖,这就是爱的循环。

因为父母的爱来了,我们能够感受到,然后再回报,报以善意,就这样,我们的循环就建立了,我们也有了感知的能力,等我们长大了,做事时跟其他人也容易进入这种爱的循环。

如果没有这种爱的循环会怎么样?

比如现在孩子又少,个个把孩子当作了小皇帝,出现了隔辈亲,结果是孩子没有人启发ta,给ta的感觉变成了世界围着ta转动,变成了大家对ta还是应该的,那就坏了,对ta好是应该的,你敢不好,就哭闹,ta忘记了还有回报,不懂得感恩了,失去感觉了,爱变成了应该了,那么爱的循环就被终止了。

所以古代人很清楚,人一辈子,第一个建立的爱的循环,应该是父母的慈爱之心,而孩子给父母回馈,就叫孝。

这个孝啊,绝对是人生的第一课,否则其他的所有德行,都是夸夸其谈的无根之树,当年我就是这样对伙伴们说的,“如果你最早的这一课没上好,对父母不孝顺,恶言恶语,还指望你关爱大家,你觉得可能吗?”

而这个循环最早操作应该在哪儿呢?

就从我们家里,在我们最小的时候大脑里面善的部分,就会被不断启发,引起了大脑结构的改变,更容易激发善念,只要人的善念深厚,这样的人就容易进入善的阶段。

所以古人说,孝是一切德行的根基。

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儿,文字已经远远超过了,“首孝悌”才就说了一个“孝”,”悌“就下一次说吧。

我希望看过我的文章的朋友们,大家都回想一下父母给我们的关爱,如果父母正好遇见,不用华丽的语言,记着给父母一个拥抱哦,可好?

喜欢学习《弟子规》的,别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