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看到一则视频:一位患了老年痴呆的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他原来工作的地方,碰到人就会说一串听不懂意思的话,但是有三个字非常清楚,那就是“张建国”,后来才知道这是他儿子的名字。当老人找到他儿子的那一刻,儿子哭得泣不成声,老人却笑出了声,看着他们相拥的画面,很多在场的人都哭了。
看完这个视频之后,我眼眶湿湿的,正如《都挺好》的结局,苏大强得病以后什么都忘记了,但却仍然记得给明玉买中考复习册的事情,当时明玉哭成了泪人,直到最后苏大强牵着明玉的手回家,明玉边走边哭,犹如一个委屈的小女孩被爸爸带回家。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这一刻明玉得到了释放,也完成了心灵的洗涤。
很多人都在讲“孝”,有的人甚至搬出了《二十四孝》,说真的这部书有很多与《孝经》宣扬的孝道背道而驰,当然了我也不是推崇《孝经》,因为在《孝经》的首节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说人不能理发,不能剪指甲,这些放在当下显然是不可能的。俗话说“百孝不如一顺,百顺不如一用”。
最大的孝顺,是让父母觉得自己还有用。
邻居王叔的人缘非常好,不管哪家需要帮忙,他都会欣然答应,但是我却不那么喜欢,因为在我心里他不是一个孝顺的人,上学的时候老师教过“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都不孝顺的话,谁敢跟这样的人相处。所以每次见到王叔我都是有多远走多远,看着他跟别人说着那些大道理时,我觉得王叔特别虚伪。
王叔的母亲今年已经70岁了,虽然老太太精神看上去非常好,可是身体却不太好,但凡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留下很多隐疾,每到阴雨天,老太太的双腿就疼得厉害,不敢下地走路,像老太太这样的情况,基本上都是颐养天年,作子女的断然不会让老人再去忙碌。可是王叔却不这样,我们小区离王叔上班的地方不远,他每天中午都会回家吃饭,而且每天中午都让母亲给全家人下饺子吃,虽然王叔家人不算多,但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也是很费力的。
直到那天,我听到王叔和他同事的对话,同事委婉地说道:“王,阿姨都这么大岁数了,你干嘛还折腾她呢,还让她下饺子吃。”王叔微笑着说:“你不知道,我妈强势一辈子了,家里的里里外外都是她在操持,但是现在年纪大了,身体大不如之前,唯一能做的就是下饺子了。”说完这话,王叔自顾自地燃了一根烟。
同事听完他的话,就没再说什么了,而我当时并不明白他这话的意思,但是直觉告诉我,王叔应该不像不孝顺的人,后来我渐渐长大,接触了很多人和事儿,也学了很多知识,才渐渐明白王叔的良苦用心,真正的孝顺不是让父母颐养天年,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有用。
某知名心理机构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他们发现人步入老年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时常有孤独感和隔离感,直白地说就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感,进而产生深深的失落。如何帮助老人摆脱这种失落感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帮老人安排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有用,对儿女还有价值,这样会缓解他们的恐慌。
现在每次回家的时候,母亲最常说的话就是“现在我还能帮你做饭,带孩子,再过几年,等我老了,估计啥也做不了,就成为你的负担了”。听到这句话我不知道该如何接话,心里总是莫名的辛酸,对父母的孝顺,不是你给他们买了多么名贵的保健品,也不是让他们住上了多么奢侈的别墅,是让他们永远觉得自己有用,自己还能为孩子做点什么,而不是一个让子女操心的累赘,我想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吧?
真正的孝顺应该是子女对父母多年来关爱的回报,能让人感觉适宜,感觉合理,感觉舒服,感觉恰当。而最大的孝顺就是让父母觉得自己仍然有用,仍然可以为子女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