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惠帝与吕后是“以孝授官”的开创者:对于孝子,从优待到授予“孝悌力田”的虚职
《汉书·惠帝纪》中记载,惠帝四年(前):“春正月,举民者复其身。”
的意思就是租税及徭役。就是说汉惠帝时下诏选举百姓中的孝悌者,免除他们的租税及徭役。但此时只是给予选举出来的孝悌者一定的优待,并未授予官职。汉惠帝为什么要鼓励、优待孝子?
一方面,早在先秦时期,孝道文化就被世人所推崇,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尤其注重孝道。孔子在阐述“仁”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孝悌是仁的根本,想要达到“仁”,首先就要做践行孝道。所以,先秦时儒家重“孝”的思想为后来的以孝授官奠定了非常牢靠的基础。这样的思想也影响了统治者,他们普遍认为,以孝敬父母的态度对待君主,必然可以尽忠,因此他们也更加的重视孝道,其最终目的就是要“移孝作忠”。
另一方面,汉惠帝本人就是一个以孝闻名的人。汉惠帝刘盈是吕后与刘邦的儿子,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但是刘邦后期宠爱戚夫人,所以刘邦很想废了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自然是受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刘盈并无过错,所以,刘邦一时之间也不好下令废了刘盈,但是心里还是想立刘如意。直到有一天,刘邦在宫中设宴,他注意到太子刘盈身边立着几位奇人,一问之下,这几位奇人竟然是自己请不来“商山四皓”,即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直。刘邦很奇怪,问四人:“当初我寻求诸公,你们不愿归附我,现在为何愿意侍奉太子刘盈?”
四人回答说:“陛下轻侮士人,但是太子仁孝,恭敬爱士,所以我们愿意侍奉太子。”刘邦因此打消了废了刘盈太子之位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刘盈的仁孝使他保住了太子之位。所以,刘盈即位后继续鼓励孝道也是情有可原的。
到了吕后元年(前),则出现了“孝悌力田”这一官职,俸禄为二千石。在此之后,举“孝悌力田”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这些被推举出来的“孝悌力田”,一般也就是免除其摇役,或是厚加赏赐。除极个别的,他们大多不能去朝廷做官。所以,“孝悌力田”这个官职更像是一个虚职,起到一定表率的作用,有点像“名誉XX”之类的。这与察举制度中的“举孝廉”一类的制度完全是两个体系的。
汉代察举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与文学(通常指经学)、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及其他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
汉武帝时,确立“举孝廉”制度:在家作孝子,在朝为忠臣
文帝时,继续提倡孝道,他下令县乃至于乡,要根据人口规模设立“孝悌力田”常员。同时,开始选孝者为郎,进入中央,作为后备官员。到了汉武帝元光元年(前)首次颁布了“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诏令。“举孝廉各一人”,也就是说举孝和廉各有一人。这时的“举孝廉”便是真正的举孝入朝堂了。但此时的孝与廉是二科,是分着的。西汉晚期,孝与廉已合并为察举的主要科目。孝廉察举制的主要内容有:①面向全体“吏民”。②举主为郡国守相。③岁举,也就是以年为单位推举。④人数限制:各个郡国一般为一人或二人。在此之后,举孝廉的政策在各朝虽有变动,但大致如此。
汉武帝迫切地想摆脱汉初以来有军功的老臣和黄老学说的束缚,所以,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举孝廉”正是其具体地体现,也是为了达成尊儒目的的手段之一。同时,“举孝廉”也是汉武帝费力想要宣传的一种观念:在家为孝子,在朝为忠臣。很多人都听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他的后半句。这句的后半句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出自儒家的经典《孝经》)这正是前文所说的“移孝作忠”,将事亲与事君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孝经》传为孔子作,也有说是后人附会,在秦汉之际广为流传。对后世影响很深。
汉武帝之后:“举孝廉”的各种附加条件
在汉武帝之后,两汉的统治者们对于“举孝廉”制度作了进一步的改革,总得来说是越来越严格了,尤其是顺帝时,在左雄的推动下,改动的比较多。
①年龄:东汉明帝时对于“举孝廉”的年龄限定是要达到30岁以上。顺帝时,本身就是孝廉出生的左雄提议将“举孝廉”的年龄门槛提高到40岁以上。这也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子曰:“四十儿不惑”,并且《礼》:“人到四十才称强,因而可以为官。”
②加试:汉顺帝时,尚书令左雄提出改革察举制度的方案。方案规定应举孝廉者“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对于儒生出身的孝廉,要求考试经术,而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
③试职:东汉光武帝时,要求被举孝廉的官员要有一定的地方任职经历。顺帝时,正式规定了年限为1年以上。汉桓帝时则将年限提高到了10年以上。
④人数:汉武帝时是每郡举孝廉各1人,在这之后的汉代帝王,考虑到各个郡人数有多有少,所以对于举孝廉的人数作了一定的调整。比如汉和帝时规定:二十万人口的郡国每年举孝廉1人,四十万人口的举孝廉2人,六十万人口的举孝廉3人等等。
结语
所以,①孝子未必就能做官,也分“虚职”的和有实权的两种。并且汉代的“举孝廉”,对于年龄、人数也有限定,发展到后来还要求通过考试,一定的任职经历等等。②汉朝的“以孝授官”也是经过了一定时期酝酿发展的,其内容在不同时期稍有不同,但其基本框架没有跳出汉武帝时制定的内容。
参考:《以孝选官:孝与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孝文化丛书),张晓、侯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