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由来公元年,唐文宗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介等用楷书分写,花费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年)刻成的《开成石经》,由块巨大的青石组成,每块石碑有2米多高,它们比肩连接,绵延百米,两端有石柱夹护。碑上共镌刻了个字。内容包括了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
开成石经何以成为儒家圣经?
第一它保存了很多儒家经书的最早版本,比如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第二完善了儒家经典的核心框架。大家知道儒家有《十三经》,其实唐初考大学的时候只考十一经,而到《开成石经》以后,中国最早的辞典《尔雅》进入儒家的核心经典,就成了十二经。
为何唐代没有刻碑《孟子》?
十三经缺《孟子》,过去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一个国家人民的幸福是最重要的,国家和君主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有领导不爱听。
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的《开成石经》在五代以后,《孟子》才进入到儒家的核心经典,特别是朱熹的倡导。
清康熙三年(年),陕西巡抚贾汉复及许继业等主持,集《开成石经》字样补刻《孟子》七篇。康熙五十九年(年),西安知府徐容、府学教授张钟、训导姚文思修缮碑林。乾隆三十七年(年),陕西巡抚毕沅整修碑林,重新规划和改建了碑林建筑,对藏石进行整理,并派员专司管理,限制拓碑,是清代对碑林最为全面最重要的一次整修。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当年乾隆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
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多人抄写。这里提到有由纪昀等各位高官带头,还有许多学者编撰。
这里需注意是编撰,和抄写,这两点。
编撰,编撰强调的是以“史”为据,添加自己的观点。
此外一个——抄录。中间会有纰漏的。如此庞大的工程,名学者,许多学者不一定都是纪昀大学士那样的水平,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意无意错改写一两个字,无法查看出来。改过之后,语句的意思解释通顺,无伤大雅。所以,后世流传至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误写为是。故,不经流传了。
之后,便有了十三部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