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埠前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西部,由前高埠、中高埠、后高埠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户、人,党员人。近年来,高埠前村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用文化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宜本村发展的特色之路。
在创新活动载体上下功夫
高埠前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阵地在教育群众中的作用,在基层探索出一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
建成孝文化讲堂,使之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经常性开展活动。先后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班20期,培训学员余人次;举办“孝亲尊师”亲子营6期,培训中小学生余人次;开办健康养生培训5期,参学人员近名;举办文艺演出6场次,受益群众余人。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活动,讲文明、懂礼仪、知廉耻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高埠前村悄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相继建成化成书院、农耕文化馆、京剧艺术馆等馆所,为实现研学游一体,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化成书院重点开展以书法、国画、茶艺、古典文学为主的国学文化教育,农耕文化馆进行以中华农耕文明为主的农业发展历程展示,京剧艺术馆展示传统京剧文化精髓……截至目前,高埠前村已累计接待各类研学人员2万余人次,浓郁的文化氛围、古朴的生活气息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开展系列活动上出实招
文化就是生产力、创造力,高埠前村聚焦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各项活动,以丰富的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艺骨干和新乡贤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党员贾淑娟是村委委员,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爱好者、践行者。她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并制作环保酵素免费发放给群众,让大家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村民陈贯春是一名文艺爱好者,更是一名文化志愿者。他发动周围村居文艺爱好者30余人,经常来村里举办文艺演出,得到群众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村里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树立身边典范,大力倡导和鼓励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身边好人。近年来,村里先后涌现出各类典型余人,带动形成团结之风、文明之风、孝老之风。
村“两委”干部每年都会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普及传统节日习俗,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引导村民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对老年人,村里先后举办饺子宴15次,生日宴30次,让老人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对青少年,深入开展“爱我中华”红色主题教育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通过集体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孝经》,让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对成年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在实现全面小康上见成效
高埠前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助力美丽乡村、生态文旅、精准脱贫等工作,让村庄成为了美丽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借助市级“一事一议”乡村连片治理,投资万元,实施主次街道和户户通巷道硬化工程、道路绿化提升工程、道路亮化工程、村居美化工程和排水渠建设工程,全村硬化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个,汪塘生态化整治洁净美观,成效明显,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坚持“安居乐业民风和,山青水秀产业富”的理念,以“秀美高埠前”建设为主题,以生态立村、产业强村、旅游兴村为方向,多措并举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依托郑山美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村内京剧艺术馆、孝文化讲堂、农耕文化馆、化成书院纳入旅游管理范畴,主动融入齐鲁乡村振兴沭河长廊建设和全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大格局,高标准打造了农家休闲、观光、民宿等乡村旅游新亮点。
村“两委”把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村民发家致富放在重要位置,实施“党员干部+特困户”“能人大户+低收入农户”“特色农业项目+经济薄弱户”结对帮扶活动,助推精准脱贫。同时,发挥地域优势,为周边企业输送技术人才和劳动力,保障村民获得稳定收入;发挥资源优势,沿沭河长廊发展农家乐、采摘园、花海等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人流客流,增加村民三产收入。目前,村集体收入余万元,户均收入3万余元。全村20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