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浅谈一下关于“亲爱我孝何难”。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爸爸妈妈疼爱我的话,我孝顺他们又有什么难呢?这句话看似有道理,但是实际上,它存在一定的谬误。
我们先来看《礼记》里的原话:“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这十种人伦道义之间是并列关系,“父慈、子孝”这两个词也是并列关系,描述的是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而《弟子规》中“亲爱我孝何难”明显把“父慈、子孝”理解为因果关系,认为只要“父慈”就可以得到“子孝”,这个因果推理是不太科学的。
首先,“亲爱我”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就变成了溺爱。在溺爱中成大的孩子,以后多半会变成白眼狼,哪还会孝顺父母呢?古人警惕溺爱的俗语也很多,比如“慈母多败儿”,又比如:“惯子如杀子。”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说:“慈威并济方得良子”,光是“亲爱我”是培养不出一个真正的孝子的。
其次,尽孝其实很难,很多人无力为孝。当父母到了走不动的七、八十岁,子女往往也步入了中年的年龄,处在上有老下有幼的处境,经济拮据的可能连父母的医药费都拿不出,有的甚至自医院里,如何去服侍老人?就算想孝也有心无力,对不对?也有人在外地工作或者出国工作的,他们也无法在老人身边尽孝。俗话说:”久病无孝子。”尽孝被很多客观因素所限制,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再次,孝道的学问其实很宽广,并不限于父母在病床上的端茶送饭在物质上,“养亲”只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经常见到有些孩子顶撞父母的,就像前不久,有个在西班牙的女留学生,父亲一个月给一万块伙食费,她还嫌少对父亲破口大骂、怨气冲天。父母给钱子女花的时候子女都“色难,等到父母没有钱让子女榨取,需要子女照顾的时候,能指望她孝吗?
在《孝经》里,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比如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阶层的“孝”、庶人之“孝”,名目繁多,眼花潦乱,还有古人说的三大孝,以及百孝篇等,孝实在太难了,我们中国教了五千年孝道,现在还有那么多的不孝子,这句“孝何难”从何说起?
很多人,连《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简简单单的话都做不到,却拍着胸脯说:“亲爱我孝何难”,不觉得很可笑么?
此外,还有人性之现实。小时候,兄弟姐妹与父母往往是相亲相爱的,到了成年之后,特别是有了小家庭之后,就各有各的心思,亲情逐渐疏远。特别是当遇到利益冲突,比如分家产反目成仇的层出不穷。而父母把家产分给子女后,到了老年却孤苦无依、甚至被逼自杀的很多!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曾感叹:“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尽孝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是一句“亲爱我”就可以“孝何难"的。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为人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也是本能,不用担心他们不疼爱孩子,担心的是只知道疼爱不知道教育,教什么呢?德行,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品德,他决不会尽孝,除非有利益的驱动。
我们在谈学校教育的时候,常常说“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其实,在孝道这一块,也是德育为先,无德者必成不了孝子。当然,有了良好的德行,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以及一定的经济能力,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尽孝。
因此说“亲爱我孝何难”这句话有一定的谬误,大家在读《弟子规》的时候最好能够辩证学习。
谢谢友友的阅读,欢迎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