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输得真不冤枉2孙权传1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a_13346256.html

上一期从蜀军战斗力和组织程度等因素分析了刘备集结至少八万人大军(关于军队人数参考看前几期文章)东征伐吴,在拥有强大兵力,熟悉荆州地理环境等优势情况下竟被东吴打个“刘备奔走,仅以身免”结局。

这一期我们从蜀汉高层刘备等人分析夷陵之战蜀国大败的原因。主要从刘备本人身上开始分析,刘备仓促伐吴,战争准备不充分。一些学者认为,后来统一北方和巴蜀的西晋王朝伐吴都准备了整整七年之久,只占据一州多一点地方的蜀汉却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如彭凯说:“对比西晋灭吴,很难想象刘备能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中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工作,至少在造船、训练水军方面准备不足。”

《刘备传》作者张作耀说:“刘备迅速地调动军队,粗粗地按照一厢情愿的原则作了初步的战争规划,任命了左右大督、先锋及各部将领,便匆匆出兵了。可见,他集中起来的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并没有经过认真地训练,特别是没有经过乘船水上作战的训练,从素质上说,虽非乌合,但乏机动作战的能力。”

夷陵兵败仓惶逃跑的刘备

刘备仓促出兵原因很多人一定会归结于给关羽复仇的心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实际上关羽死后将近2两年刘备才出兵伐吴。这两年时间里刘备干了些什么事情呢。

我们从《三国志.刘备传》先看荆州丢失关羽被杀这段,“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

《刘备传》上一句还是“袭杀羽,取荆州”,下一句就是“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是后在所并言众瑞,日月相属,故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等上言。”

就是曹丕称帝了,然后莫名出现汉献帝被杀的传闻,接着出现“众瑞,日月相属”的吉祥之兆,对中国历史不陌生的都知道这种情况都是给做皇帝而铺垫,出现这个兆头,然后就出现群臣给刘备劝谏称帝,三国志原文刘备称帝一大段我就不截取了。

总之《三国志.刘备传》关于称帝步骤描述了一大堆,然后才开始提刘备决定去打东吴,去占领荆州。“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袷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也就是说刘备伐吴准备仓促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为了称帝而推迟攻打东吴计划,可能有人要说刘备不称帝就没存在法理性。可问题是在当时年代法理性还有什么用。

孙权称帝时间都是年,当时汉朝都已经灭亡9年了。孙权才当皇帝,而且孙权势力一直比刘备还大。别人不称帝不一直好好的吗。所以说刘备就是贪图皇帝这个虚名而耽误大事。

对称帝不着急的孙权

而且之前文章提过刘备称帝并没有得到蜀地官员全部支持,反对的不少,如犍为南安人、牂柯太守、益州前部司马费诗。他上疏说:今殿下未出门庭(即未打出秦岭),便欲自立,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

这句话意思再明显不过,就是你刘备这时候才多大地盘啊,你就不该当皇帝,结果这些人被刘备降职了。刘备还把反对他称帝的高官雍茂给杀了。

如果你还认为刘备对称帝的渴望不可能高于夺回荆州,那不好意思。我可以告诉你刘备眼里真就“皇帝”位置高于一切。

其实之前文章讲过其实刘备很早就有称帝的想法了,这里很早是指在曹操还活着的时候。这里再讲一遍,并且话题做个延伸。

翻阅《三国志》所有人物列传,有两年时间蜀国高层是集体“人间蒸发状态”,就是从刘备当上汉中王到称帝之间的事情除了关羽被杀以外,毫无任何记载。这段时间所有《蜀书》人物传记,哪怕是最详细的《诸葛亮传》也如此。

上一句话还是“成都平定后,刘备任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兼管左将军府中事。刘备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备足粮草和兵员。”这时候刘备刚刚打完刘璋,还任命诸葛亮镇守程度。

下一句就成了“建安二十六年,众臣劝刘备称帝,刘备不答应。”就一下子跳到刘备称帝了。

难道年到年,除了关羽被杀,刘备称帝以外,蜀国真的再无其他事情发生吗?答案很显然不是,实际上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想特地隐瞒什么,所以用了春秋笔法。

这两年蜀汉高层事情在其他记录汉末三国的一些史书中有记载,《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这句话被作为天命象征,诸葛亮率大臣上言“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征。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

《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又曰《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

再结合《三国志.刘备传》一个记载: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

当时襄樊一带在打仗,普通百姓哪里有这个胆去那个地方?所以这两个百姓应该是关羽安排的“演员”。更何况,真正的玉玺早就在袁术死后,被徐璆献给了曹操,关羽捞到的传国玉玺是什么来路?

这时候汉朝未灭亡,曹操也未去世。刘备就已经计划当皇帝了。而且也正是因为刘备痴迷于称帝,所以关羽后来在襄樊之战时候和曹操孙权打得欢,也不见刘备一兵一卒前来救援的原因。

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刘备不去救关羽因为他还指望刘封、孟达能去救关羽。实际上受《三国演义》影响,很多人以为是关羽白走麦城时候才向刘封求援,刘封才不救。

其实根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最早向刘封求救的记录是在襄樊之战发生时期,至于刘封为什么不派兵协助关羽,道理很简单因为刘封不像关羽那样有单独调兵权,只有刘备命令,刘封才能带兵去协助关羽。

刘封

而且刘备后面杀刘封的原因没有一条是因为不救关羽而杀他,真正原因是刘备为了刘禅的皇位才强行赐死刘封。

我估计当时孙权和曹操都已经震惊了,没想到刘备直接把关羽这么扔着不管了。《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

刘备还是蛮歹毒的,参考曹操如何对他的义子曹真和曹休,再看刘备对其义子刘封,简直截然不同待遇。

所以孙权当时攻打荆州时候,还指望和刘备决战的,没想到刘备直接把关羽给放生了,人家直接不救。

现在网上说蜀国如何理想,可现实是蜀国一点也不理想。我就挑最有名的两个例子来说。先说刚刚提到的关羽,刘备曾经要关羽和糜芳一起镇守荆州。

糜芳可以说在刘备集团资历非常老,早在刘备起兵时候,糜芳就跟随刘备了,而且糜芳还散尽家财资助刘备,后来刘备被吕布击败,妻儿被俘,顺便一提刘备妻子还是糜芳的妹妹。即便这样糜芳都死跟随着刘备,后面刘备又在长坂坡那种危难关头糜芳也是对刘备不离不弃。

按道理糜芳是不可能因为贪生怕死什么的而背叛刘备,结果关羽和糜芳做同事的时候,史料记载关羽曾要求糜芳和博士人(这个人也是刘备集团原来)准备军粮,结果这两个人准备不足。关羽就重重责罚,并且还扬言等自己打完仗就处置这两个人。

关羽北伐曹魏集团时,糜芳所镇守的是江陵城,江陵城是一座坚城,后面曹丕三路伐吴之战之后硬抗曹丕许久。而糜芳手下还有重兵,后来吕蒙攻打江陵时候,糜芳竟然直接投降。让东吴不费一兵一卒拿下。

就这么刘备的死忠追随者竟然在情况谈不上多危机的时候就直接投降。可见糜芳和关羽关系差到什么地步。

所以关羽脑袋搬家一定程度属于咎由自取

糜芳投降固然可耻,但关羽本身也有责任。荆州丢失最大责任还是刘备,刘备没能协调好自己手下之间的关系,两个老资历都能对掐成这样,关键时刻还不能一致对外。

曹魏阵营这边的李典和张辽又杀亲之仇,两个人却在合肥之战暂时放下矛盾一起抵御孙权。东吴这边凌统的父亲为甘宁所杀,两个人还能一起共事。而关羽跟糜芳说不上有什么血海深仇,所以实在搞不懂这两个人发生了什么,或则刘备对此浑然不知吗?

刘备集团同僚间根本不像《三国演义》里那样齐心协力。再看另一个著名例子——张飞。

在夷陵之战吴蜀正式开战前,蜀国就出现了一个奇葩事件,就是大将张飞被部下杀了,然后首级提交给敌国孙权。开战前大将被自己亲信杀害这件事,在整个汉末三国时代就只有这一起。

张飞被杀细节我也不再多阐明。关羽和张飞这两件事充分暴露蜀汉高层管理是多么混乱,才会发生这种事情。所以刘备集团真如《演义》和网上一些人说得那样是纯粹为了理想而战的集团吗?

那么最后探讨夷陵之战刘备有没有轻敌呢?答案,肯定有。首先刘备产生了“幸存者偏差”,以为自己在定军山打赢了曹操,就真觉得自己曹军都可以打得赢,你吴军又算什么的态度。低估吴军的陆战能力。

刘备狂傲了是肯定的,从关羽在樊城之战对孙权态度就可以看出。《典略》载: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鲗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

关羽因为北上打曹操取得了点战果,还活捉了曹军大将于禁,面对孙权要求协助他作战的请求,反而还说我都可以拿下樊城,灭掉你孙权也是可以。

刘备一个部将关羽就这么狂傲,更别说刘备本人。尤其是刘备这种一直输的人好不容易取得些战果,难免会产生暴发户心理。

刘备最无准备的是充分详尽地了解战争对手。《三国志·陆逊传》载:“备大惭志,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刘备依然没有认真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输,还把自己战败原因归结于上天作祟。

《三国志》亦载:“(孙桓)斩上夔道,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忿悲叹曰: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对手孙桓英勇善战,也完全出乎刘备的意料,足见刘备毫无心理准备,他对于自己的对手完全缺乏深入详细的了解。

刘备以为吕蒙死后,东吴无大将,陆逊名望不显,难堪重任,战胜东吴夺回荆州应该不成问题。岂料东吴藏龙卧虎,英才辈出。刘备在毫不知晓对手的情况下发动夷陵之战,表现了他对于战争的轻率态度。不知彼甚至不知己,战争胜利的把握丧失尽,赵云、秦宓等人挺身谏阻,正是因为伐吴之战缺乏基本的胜算。

另外夷陵之战算刘备虽败犹荣吗?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刘备后续这一行为,可以说虽败犹荣,但刘备这个举动彻底让他没有大将风度。

夷陵大败刘备刚刚逃回白帝城后,吴将李异、刘阿,一直跟踪追击,到达白帝城附近对岸的南山。刘备命令部下拼死血战,才把追兵杀退。为了讨个吉利,刘备于是把白帝城改名为永安。永安者,永远安定平安也,无非是祈愿敌军的攻击到此为止。

不过,只把地名改了,还不能把敌军乘胜来攻的危险完全消除,对此刘备当然很清楚。迫于无奈,他只得放低身段给孙权求和。

后来孙权因为为了对抗曹丕才接受刘备求和,可当刘备得知曹丕攻打孙权后,由于当时战争未结束,胜负未知,刘备一下子又有对付东吴的念头了,但由于他夷陵输得太惨,没有实力再报仇了,所以他只能写了一封恐吓信给镇守夷陵的陆逊。

游戏插画里的陆逊

信中内容是“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意思是说,曹军已经指向江陵,我也要再度东下报一箭之仇,将军你看我办得到吗?

陆逊也毫不客气回了刘备一封信,而且信中说的非常直接,上面说:“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意思是,你还刚刚被我们吊打,元气大伤,前不久还在向我们求和,你现在哪来兵力和我们继续叫板。如果你硬要率领残兵败将来,这次绝对不会再放过你。

夷陵之战奠定了东吴南方霸主的地位

刘备不但没有吓到东吴,反而自取其辱。《三国演义》里周瑜被诸葛亮三气,历史上刘备是被孙权和东吴N气,说不定诸葛亮本人也被气到了。

关于刘备为何会输我已经花了两篇文章讲解,下一期将是夷陵之战系列最后一期。孙权为什么成为夷陵之战的赢家,从而奠定东吴南方霸主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