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名参。春秋时期鲁国人士,孔子最得意门生之一,颇得孔子真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其参与编写我们熟知的《论语》,并撰写《大学》、《孝经》等作品。
如果以上都不熟悉,那这些典故应该听说:曾子杀猪、曾子避席、曾子立节。
这其中最出名的可能是曾子杀猪了,但这次闲聊的却不是这三个典故,而是关于曾子母亲的典故:投杼之疑。
原文是这样:“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逾墙投杼而走。”
现代文是这样的: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人就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人了。”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这时曾母害怕,就扔掉梭子翻墙而走。
这里的杼是古代用来织布用的梭子,投杼是指把梭子扔掉。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二》,是用来告喻我们流言可谓畏,众口铄金。历史上众多名人引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谗言诽谤的危害。
这里闲话聊的是,为什么曾母要逾墙而逃?首先,要说明的是春秋时期已经有了连坐的刑罚,也就是一人犯罪一家遭殃。在曾母认为曾子杀人了,为保全自身来解释她逃跑没有任何问题。那么问题就来了,曾母真的能相信自己儿子会杀人?还是曾母不是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还是记录此事件的人没有孩子?还是曾母和孩子之间关系比较紧张?或是曾子————?
这里再说另外一个同时期耳熟能详的故事: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化繁为简,其主要内容是聂政杀了侠累后怕连累家人自行剖面毁容,以至于韩国人认不出刺客为谁?于是重金购赏,但好久无人认出。这时聂政的姐姐听说此事,认为那尸体可能是其弟,便去韩国相认,这就演绎了一段流传千年的姐弟情义佳话。
我们所要比较的是:母子之情孰与姐弟之义?母信其子孰与姐知其弟?
再深究下去怕是要挨骂了!让人充满了遐想。只是觉得后来引用其比喻君臣之间,朋友之间关系的不稳定确有些不合适宜!
或许记录这故事的人只是凭空臆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