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义崔栢滔学而篇第二章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news.html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③者,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⑤者,未之有也⑥。君子务本⑦,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⑧与?”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是孔子晚年弟子。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证据较为充分。《论语》一书中所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被称为“子”。因此,许多人即依此认为《论语》是由曾参和有若及其门下弟子所著述。②孝弟:在这里,孝,是指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学中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好(hào)犯上:好,心喜也。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多是如此用法。⑤乱:逆理反常的事。⑥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依古代汉语句法,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⑦务本:务,专力,专心、致力于。本,根本,犹根也,也有始的意思。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有子说:“一个善守本分,孝顺父母,敬事兄长的人,很少会轻易做出冒犯上位的事。这样的一个不轻易冒犯上位的人,却喜欢破坏秩序而作乱,当然是不可能了。致力为仁之道的君子,善求事物的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由此而衍生。仁道的根本,大概就是孝悌了吧!”

孔子所致力的事业,是塑造人类心灵的伟大工程,这一工程是以天文化人文的“文化”方式进行的,这种“文化”不同于现代同属意义上的文化,而是中国传统特有的文化,宗教与哲学是其两端,它是宗教与哲学的中庸。

孝是天地间最完美的秩序,孝道,是人人可以依循,而且人人在依循中可以享受其最佳成果的大道。每个人在孝道中先天的确立了属于自己的最合适的位置,每个人在孝道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合适的道路,每个人在孝道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合适的目标,孝道是沟通人道与天道的桥梁。行人道而通天道,必自孝道始。孝道使人自身和人类的整体能够实现向天道的返还,实现天人合一。人如果接通了孝道,就接通天地的电源,从天地中获得生命的能量。孝道是人文世界的最伟大的创造。

现代人所追求的自我实现、自我奋斗、自我成功的社会模式,为什么不考虑通过孝道来实现呢?比之于财富实现,何莫若道德实现?比之于辛苦忙碌地去驰求镜花水月般的外在自我,何莫若来发现内心自在的心灵自我?

孟子说:“何必言利,必以义。”因为“义者,百事之始,万利之本”(《吕氏春秋》),所谓“义者利之和”,然而,中等智慧以下的人却很难认识到这一点,认识不到这种大义所带来的大利,就只能趋于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把利与义相对立起来了。与义对立起来的利,往往就成为了取命的钓钩和束缚人的枷锁。义,本来就是实现利的方式,孝道,其天地间之大义耶!

在经过前面一章的劝学之后,这一章讲“学”的起脚点和入手处——孝悌,并提出学问的最终归根处——仁。《论语》这一章句实质性地点明了学问要道,在《孝经》中,则直接说“至德要道”。

百善孝为先,孝,是万行之首,为仁之本,孝之义大矣!这在《孝经》中有完整的表述。广而言之,孝之道,在天地整体的基础上,概括万事万物的规律,立足主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