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胜节
正月逐渐进入尾声了,春节的余温也将画上句号。转眼间已经来到了正月二十七,传说远古女娲造世时,在前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在第七天创造出人。所以正月的前六天被称为“六畜日”。正月初七是“人日”,也称“人胜日”“人庆日”等。正月里逢七就是节日,正月初七是儿人日、正月十七是成人日,正月二十七是庆老日。
老宝贝
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有老人在,何必远烧香”可见老人在家庭地位中多么重要。正月二十七这一天,是所有中国人特别重视家里有老人的日子,也是正月里特别重视的一天。一般都会在今天给老人做一碗长寿汤面来吃,寓意这一年健康长寿,温暖顺心。数千年来,孝敬老人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年轻人们该如何孝敬父母老人呢?
人品好不好?先看孝不孝。正所谓“做人不忘本,百善孝当先”,“孝”乃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观念,溯源于远古氏族公社时期。春秋末年,孔子、曾子对孝作了系统论述,遂成为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大家有时间读一下孔子《孝经》,从敬孝老人上分析,孝道文化有六个方面:
1.敬亲: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2.奉养:从物质上供养父母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首先保障父母,吃饭首先让老年人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侍疾”作为重要内容。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关怀。4.立身:作为子女立身要成就一番事业。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自豪。不要终日无所事啃老一生。5.谏诤:就是在父母有不义时,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6.善终:养老送终尽孝之事必须亲自为之,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人逝世时灵前哀掉,祭奠时要遵从礼仪。
二十四孝图
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曾涌现过许许多多子女为父母尽孝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元代人郭居敬编撰《二十四孝》概述了我国古代二十四位著名孝子的孝行故事。情节生动,文字简炼,内容多是宣传我国劳动人民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孝悌,流传甚广,以及董永卖身葬父、安安送米、一门三孝……等故事代代相传。在民间,很多子女为了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而各尽所能,甚至还有买母行孝的传说。这充分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道德观。
某些孝道现状1
随着历史更迭,社会发展,传统思想发生了变化,到如今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发展一段时期出现了断层现象,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家庭出现了父母和子女之间不能和谐相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某些孝道现状2
一是视老人为家庭负担。二是顾自己而不顾老人。三是婆媳不能和谐相处。四是嫌弃自己父母无能。这些人视父母为无知,嫌弃自己的父母,不愿把父母接到一起生活,甚至在别人面前还假装不认识。且不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我等不到了
孝道有什么作用呢?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和则万事兴旺。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做一个爱岗敬业责任感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4、凝聚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凝聚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意识形态,起到积极的作用。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孝道文化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孔子:孝德精神
好好读一读《劝孝歌》清徐熙孔子著孝经,孝乃德之属。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
胎婴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
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
一旦儿见面,母命喜再续。爱之若珍宝,日夜勤抚鞠。
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被褥。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
儿秽不嫌臭,儿病身甘赎。儿要能步履,举止虑颠状。
哺乳经三年,汗血耗千斛。儿要能饮食,省口姿所欲。
劬劳辛苦尽,儿年十五六。慧敏恐疲劳,愚怠忧碌碌。
有善先表扬,有过则教育。儿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
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禽。
劝孝歌
新世纪的中国正逐步迈向老龄化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道文化会更加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最后,作为社会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更应该努力践行孝道文化,为整个社会做好榜样。以身作则,传承孝道,孝敬老人,万事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