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情怀都需要修身来释怀,你还在质疑修

天心-.3.19

如是我说

斯人已去,最难忘他所说的“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且听印竹、印安如是我说~

印安说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于昨日辞世。斯人已去,最难忘他所说的“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世人多不认同他的“玩世”与“骂世”,却肯定他“醒世”与“救世”的情怀。

印竹说很多人很有学问,但不知道修身,把大半生命都投入到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上面,即使名气再大,留下的也只有遗憾!李敖算一个。

李敖虽然著作等身,他以文字尖锐不留情面而著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一代大才子。年轻的时候我也很崇拜他,读了很多他的文章,为他的快意恩仇而叹服。然,30多年过去了,还是见他在“玩世”、“骂世”,却未能做到“醒世”与“救世”,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渐渐地淡去,淡去,我由衷地为这样一位大才子感到遗憾。

前些天,我们又谈到文化。所谓文化人,是始于文,成于化。我们说到“文”乃是相,而“化”是要从相中抽离出来的能力。要说文,李敖确实是厉害人物。他对世间万象,那深刻的洞察力,那犀利的眼光真的是无人能及。但是,他就是不能从相中抽离出来,一生都陷在这些相里,也为这些相所扰,缺少了“化”的能力。因此,他醒世、救世的情怀便无法完成了。

完成醒世和救世,必须要能从相中抽离出来,不带着情绪去看世界。年轻的时候,带着一腔热血,带着情绪、情怀,是令人敬佩的;而到老了,还让自己沉迷于情绪之中,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就是大大的不妥了。而李敖先生恰恰在这个方面是有缺失的。他总想改造世界,他这份改造世界的情怀是真切的,但他从来不想着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己开始。他对自己过于的自信乃至自大,这让他一生都纠缠在负面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和不安,唯有通过嬉笑怒骂的文字来释放他的焦虑与不安。我真的非常替他惋惜啊!

当然,死者为大,在他去世的日子本不该对他妄加评论。再说他的文采,那确实是惊世骇俗,令人折服的。然,正因为我曾经是他的粉丝,这一路走来,看到他到老了还是这个样子,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为他感到遗憾。不过他仍然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自省、自警的空间。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以此为戒,更进一步的了解到修身的重要,否则你有再大的情怀,有一身的抱负,最终也只能留下遗憾。总之,李敖对这个世界是爱恨交织的,这个世界对他也是爱之深恨之切。希望在他临走的时候,是真的想和这个世界和解的。那么这个世界的我们也愿以最真诚的心祈愿他在离开世界的这一刻,从这个世界所有带给他丑陋的相中抽离出来,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爱与美好。愿他的归途能够有光明照亮他前行的路,愿他一路走好!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经典诵读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听雷磊老师经典诵读《颜氏家训》跟您说说如何是兄弟手足情意深~

《颜氏家训》节选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今天《颜氏家训》说的是兄弟是形体虽然分离而气质相连的人。当他们幼小的时候,父母左手牵着哥哥,右手拉着弟弟,哥哥拉着前襟,弟弟扯后裾。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穿着同一条裤子长大,学习用同一册课本,游玩去同一处地方,即使有荒谬打闹的时候,也不是不友爱。

这段话讲述了兄弟手足当情深的道理。兄弟都是父母所生,同气连枝,兄弟从小衣食学行都在一起,人生的很多时光都是共同度过的,美好又温馨,血浓于水。《中庸》五达道中就有兄弟之道,要讲究“兄友弟恭”或是“兄友弟悌”的原则。古人说:“善事兄长曰悌”。就是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兄友弟恭。《孝经》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兄弟姊妹本是一奶同胞,情同手足,以义为根。要孝敬父母,兄弟姐妹就得和睦相处。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同情,相互帮助,才能达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在生活中要和睦兄弟姊妹,就要互助和谦让,“助”是成全人,相互帮助是本分。作为兄弟姐妹,平时可以不经常见面,但对方有困难的时候你一定要帮助。有困难你不帮助,谈不上手足情,已经失去兄弟姐妹的本分了。而且帮助是无私的,不使心眼,不计代价,全力以赴去帮助对方。“让”就是不占道、不霸道。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融四岁让梨,周泰伯和仲雍让王位都是在行悌道中,亏了自己,成就别人而流芳千古。《弟子规》有言“财物轻,怨何生”的说法。

兄弟之间还要在心理上,体现“恕”和“忍”。做事通情达理,心要爱人、容人。要学会原谅别人,原谅别人是美德。“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诗歌赏读

洛阳访友,未曾得见。朋友流放江岭,遥想江岭梅花开得早,惹人喜欢。可再怎么喜欢,终归不如北地的春天啊!诗歌总是让生活那么富有情味。新的一周,从一首好诗开始,且听雷磊老师诗歌赏读《访袁拾遗不遇》~

访友不遇,些许失落。但诗心所至,自然花开。今天我们要赏读的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访袁拾遗不遇》。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我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所写的一首寻访友人的五言绝句。孟浩然,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此诗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拾遗是古代的官名,负责向皇帝进谏。“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庾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庾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一扬,从而引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体会友谊之深厚: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讲师简介

付健(印竹)萃辰天心国学传播集团总裁

萃辰天心国学传播集团总裁,中国国学院执行院长,成人教育专家,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自年创办萃辰天心书院,先后在书院开讲《金刚经》《心经》《史记》《道德经》等经典课程,并倡导开设中国式礼拜——半日禅修,研发首创“明心见性香茶花”系列课程,并在CCTV接受著名主持人陆一鸣采访,畅谈国学,著有自身感悟散文集《跟随》一书。

国学不仅是知识更是能量,相信国学的力量!——付健

陈伯安(印安)萃辰天心书院院长

文化学者,诗词联赋作家。曾任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局长、江汉大学武昌分校副校长、武汉工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为萃辰天心书院院长。已出版《思维的技巧》《伯安百说》《读书趣话》《联语哲思》《新武汉三字经》《横山联唱》《南山窖雪》等文学专著,参与主编《古今绝句鉴赏辞典》(任副主编)。任萃辰天心书院院长以来,在书院亲授国学经典多部,言传身教,影响广泛。

雷磊萃辰天心书院常务副院长

萃辰天心书院常务副院长,武汉作家协会会员,潜玩诗社社长。在天心书院受国学经典熏陶8年,通诗词歌赋。已在书院开讲国学经典入门课程,并多次为出国留学生讲授国学一对一课程,曾为“新东方”学员讲授国学课程。

国学教给人一种看待事物的角度,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一种立身处世的智慧,一种心灵空明的解脱。——雷磊

天心

一个家庭的文化,是家庭的基石,是家庭沟通的重要媒介,是家庭和乐美满的关键因素。

国学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学习圣贤经典,增长智慧能量。

和家人一起快乐的亲近国学,进而促进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提升。

这就是我们做《天心》的初衷,让国学智慧走近千家万户。

赶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