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之学想要贵人相助,须从恭敬练起

“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欲仙,余敬礼之。”

今日学习《了凡四训》的这一句。慈,是爱;云,代表无心。慈云的意思就是无私的大爱,以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爱护一切人。古时候的寺院是朝廷建立的,其主要功能是将梵文经典翻译成中文。在后汉以后,教育分为儒家教育和佛陀教育两个派系。儒家就是孔孟学说,而佛陀教育由皇帝亲自管理,所以全国各地的寺院其实都是教学的场所。古时候学校很少,许多读书人都去寺院读书,因为寺院有藏经阁,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图书馆,出家人都是有学问有修养的学者,读书人在寺院读书,遇到疑问可以请教出家人。

了凡先生在慈云寺遇到这位老者,看到老先生飘飘欲仙,有着仙风道骨的气质,然后就对老人家生起了恭敬之心。这一段的文字特别少,重点在于了凡先生的恭敬之心。那时候了凡先生十五岁,按照现在来讲也就是一名中学生,遇到长者恭敬大方,不会扭扭捏捏,也不会有自卑感。反观现在的孩子们,性情多是浮躁,且话多,别说遇到气质出众的长者,就是有客人来访,多半也是畏畏缩缩。

十五岁的了凡先生为什么在处事待人接物方面,能如此的规规矩矩,大大方方,讨人喜欢呢?究其根本在于家教,古代的家庭受到文化的熏陶,从小都懂得“一切言动都要安详”的道理,且衣冠都必须整齐。古时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事亲取友隆师敬长之道,诗书六艺之文。孔老夫子的入孝出弟,数言足以道尽其中的道理。

我的老师讲:“人能不能成就,就看对人恭敬的态度,一份恭敬就有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细读《了凡四训》,了凡先生一生非常多的转变都是来自于对于长者的恭敬,恭敬长者,智者,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护和帮助。

老师为我们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老师讲自己在澳洲学习时遇到同宿舍的一位长者,老师每日尽自己的力量为长者服务,结果这位长者竟然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医生,他二十几岁就为非常多的企业做咨询,因为老师的恭敬,这位长者将自己的经历和人生经验和盘托出,让我的老师受益匪浅,以至于成为了忘年之交。

现代的人都想在人生之中得到贵人相助,所以四处喝酒,攀关系,其结果都是结交了一群酒肉朋友。其实想要贵人相助,最关键的不是认识什么大人物,也不是和某个人吃过饭,喝过酒,而是对长者尊敬的态度。“敬礼之”,你对人有恭敬之心,有虚心受教的态度,一般的长者,智者都会帮助你,且是主动帮助你。

我个人也有这方面的经历,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觉得自己真的是无比的受挫,感觉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教好自己的孩子,但是内心不愿意放弃,便心中生起想要向有智慧的人学习的心。那时候有幸接触了传统文化,在一个网络班学习,每周一次课程,每节课我真的是如饥似渴,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悟都如实跟老师们讲,真的是心诚则灵,一位老师推荐我认识了现在的老师,我的老师是汉学院的德育教导主任,他德才兼备,为人谦卑,听老师的课内心会不自觉地安定下来,那种特有的磁场让人觉得舒适,安心。

老师在讲《了凡四训》的时候跟我们说:“人应该明明白白,了解自己每天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那时候我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到底是什么?那么我们也应该思考教育的目的是很么?古时教子始做善也,而《孝经》云:“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原来教育的根本在于孝道,我终于明白了教育时什么,内心生起非常大的力量,对未来之路也充满了信心。

当我们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