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直白一点说就是活着不孝死了乱叫,与其在父母仙逝后风光大葬,不如在父母在世时多尽孝道,待父母以诚、以真、以敬,这样就不会因为父母离世而后悔万分了。
民间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是儒家对“孝”的深刻理解,既然“不孝有三”而其一为“无后”,那么另外“两孝”指的啥,知道的人并不多,你都做到了吗?
第一、不孝有三,无后无大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子女养大,并没有奢求子女为他们做点什么。但“鸦有反哺义,之羊有跪乳之恩”,这两种畜生尚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何况是有情感的人呢?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当多大的官、赚多少钱,不孝顺父母一切都是零。
古人为了宣扬孝道曾选取了,二十四个感天动地的孝子故事,编纂出一部《二十四孝》。从上古时期的虞舜一直到北宋黄庭坚,从第一个故事“孝感动天”再到“弃官寻母”,令人读后无不涕泪横流,并懂得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道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就是,为人子女者最不孝的行为,就是不结婚或婚后未生育子女。这样不仅会导致家族后继无人,而且还会让父母为此而生气,所以“无后”才被孟子列为不孝有三之首。
但这八个字的争议却非常大,因为原文中提到的是虞舜的故事,当年虞舜在未告知父母的前提下娶妻,并生下了儿子商均,也就是夏后朝虞国的开国之君。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发现,虞舜不仅有后而且还很优秀,这就和“不孝”没有关系了。依照这种观点有人认为,“无后”应该解释为“不尽后辈的本分”,这样说到也说得过去。
虞舜私自娶妻没有尽到告知父母的本分,所以他曾经是一个“不孝子”。而有人认为孟子提出的“无后为大”中的“后”字,在古代一般都写成“後”。
所以“无后”就是“无後”的通假字,可以解释为目无尊长。而虞舜未经父母许可擅自结婚,这便是目无尊长的不孝行为。
那么了解了不孝中的第一点“无后”之外,另外“两孝”分别指代什么呢?想必大家看过之后一定会恍然大悟。
第二、不孝有三中的另外“两孝”
东汉时期的官员、经学家赵岐,曾在《孟子章句》中写道:“于礼有不孝者有三事……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通过这句话的描述可以得知,“不娶”、“无子”就是“绝先祖祀”,而没有子孙为最大的不孝。
上个世纪知名学者杨伯峻,也曾在《孟子译注》中,对赵歧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无后”就是绝子、无子的意思,后来这种观点流传到现在。所以大多数人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无大”中最让人接受不了的就是“无后”。
这与东汉末年儒家学者赵岐有关。他在《十三经注疏》“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可见“不孝有三”中的另外“两孝”,是指违背或忤逆父母意愿,陷父母于不义;不赡养年迈的父母。
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这也是相对论的必然结果。孔子和他的弟子曾有过关于“孝道”的对话,从师徒二人的对话中便可知什么才是真正的孝。
第一不孝“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孔子的弟子曾问孔子:“孝道可以定义为孩子总是服从父母的命令吗?”
孔子则提出了相反的一件,他认为子女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的顺从父母,而是在他们有错误的时候,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及时指正,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而第二不孝则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庭贫苦的时候根本没有能力孝敬父母,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
贫苦家庭的子女如果不上进,或者不谋求一官半职就没有办法侍奉父母,
结语
纵使千恩万谢也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母亲经历十月怀胎之苦生下儿女,这种罪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
而父母为了养家糊口、教育子女,也付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艰辛。所以为人子女者这辈子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心竭力的孝经父母,只有这样才能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