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①予足,启予手。诗云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①启:伸开,放正。另,开启,掀开被子看。②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见于《诗经·小雅·小旻》。
曾子到了临终的时候,手脚已经不能听任自己支配了,就招拢他的学生过来,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帮忙我把它摆正放平,不要委屈了呀!《诗经》上说:‘小心呀!谨慎呀!就像站在深水岸边,唯恐坠落下去,就像踩在薄薄的冰面上,唯恐陷入冰下的水里。’从今以后,我自知可以免于再用它们去做错事了,你们知道吗!”
自本章始,连续五章篇幅,《论语》借孝行第一的曾子说话,讲成就至德所需要的修为,如何才能成就道德。首先讲基本的态度。
生理意义上的人都有一死,然而,人却还有一个不死之性,普通人不识此性,就不能率性修道,而只能如《易经·系辞传》所说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任其生死变迁。曾子是知命君子,学问有成,明了死生原理,所以不怕身体之死,只怕损伤道果德业。
曾子力行孝道,平素功夫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终身奉之,不敢一时疏忽,直到临终,身体已不能随自己的心气意识移动的时刻,才敢说一个“免”字。免就是免于损道,这同时也是曾子在最后的关头仍然不失时机地对弟子施以身教。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世,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孝经》的“开宗明义章第一”)
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以这样的心情洁身自爱,是孝道的发端处;利用得之于父母的这个身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这样来增加父母身上的荣耀,才是孝道的目的。后世诸儒不能识得孝道大体,执着于一言一句,迷失在有形的毛发皮肤之中,认小失大,终究难以进入孝道之门。
我们试着模拟情境,来轻松地理解《孝经》的这一思想:我们买车,尤其是爱车的人第一次就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车,对车的养护非常的精心到位,总是想办法让她漂亮的车体一尘不染,更无论会去刮蹭碰撞了,这就是《孝经》说的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车其实就是身体的外延)。但是,很少有人会怕伤害车子而把车子放在车库中整日里保养而不去使用,车行万里路时,才能够尽情展现自身的性能和价值,这样,在拥挤道路上行驶的车,就要既考虑如何能够做到在茫茫车流之中行驶时免于刮蹭碰撞,全身而归,又要考虑事成功满。
这里,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对于爱车人来说,就是在茫茫车流之中行驶时免于刮蹭碰撞;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这就相当于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能够立身不发生事故,还要能够用这部车子代步而行,事成功满。
这样显然就不是为了使身体发肤不受损伤,就不把车开出车库了。优秀的驾驶员,一定是在能够保证车子的身体发肤不受损伤的心态下,才展现出对车子良好的驾驶能力的。
本章表现的,是一个借了别人的车子,经历了万里跋涉,历尽千山万水,饱经风霜,终于完成使命的老司机,驾车平安归来,将车子完整交还车主前的情景,他在请身边的门人弟子帮忙验车后,感慨之至:“而今而后,吾知免夫。”这个车子,就是仁者自己的身体,它实在不是只属于仁者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从父母那里借来的呀!
戒慎恐惧,就像站在高高的悬崖边上,一不小心就要掉下的样子;就像在薄薄的冰面上行走,脚下稍有不慎就会破坏冰面,被冰水吞没。这样的心态,是持礼时的基本心态,也是孔学所倡导的人生的基本态度,做人做事都要以这个态度为基础,为政,更是要以这个态度为基础。
《论语》安排本章出现在本篇中的这个位置,强调的就是君子所必备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个基本的态度。
孔子杏坛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