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称作奸臣的王安石,仅两件书法存世,字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s://www.sohu.com/a/110057289_119104/

两宋时期可以说是文人士大夫的“天堂”,重文抑武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他们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文学史上知名的“唐宋八大家”,有六位是宋代人;绘画史上的辉煌璀璨的文人画也成熟于这一时期;“尚意”书风的流行也是此时的杰作,不论是文学还是艺术,两宋都是极为繁荣的。

王安石

与不少人印象中纵情声色、风流倜傥的才子形象不同,宋代出了不少政治才能卓越的文人,其中以范仲淹、王安石为代表。此二人先后推行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确实让国家出现中兴的景象。

范仲淹《道服赞》

如果说范仲淹的新政虽然失败但保住了名声,那么王安石则是“输”得一干二净,不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招来一片骂声,朱熹说他:“引用奸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直到近代梁启超为其正名,他才逐渐成为一个“正面人物”。

贺知章《孝经》

王安石的政治功过姑且不论,但其书法却一直备受好评,即使是他的政敌也赞叹不已,苏轼称他的字是“无法之法”,黄庭坚则说:“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目前王安石只有两件书法真迹存世,一件是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过从帖》,另一件是藏于上海市博物馆的《楞严经旨要》。

王安石《过从帖》

米芾看过其字后,认为他是学杨凝式笔法,进而直追晋唐之法的。王安石善用淡墨书写,韵味萧散空灵,《宣和书谱》中记载:“荆公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未尝经意。”这种萧散韵味是由笔墨间自然流露,并非刻意经营。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

《过从帖》释文为:“安石启,过从谓必得奉见,承书示,乃知违豫。又不敢谒见,唯祈将理,以副颂盼。不宣,安石上,通判比部阁下”此帖笔笔露锋,行笔峻峭,笔画间还有抖笔;结字欹侧,笔断意连,重心落在字的下方。如果说这件书法给人的是淡抹率真之趣,那么《楞严经旨要》就褒贬不一了。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

此卷写于王安石晚年,乍一看有种匆忙慌乱之感,布局之紧实颇有密不透风的印象。通篇笔画粗细、浓淡、虚实对比明显,甚至有贺知章《孝经》的感觉,以“斜风细雨”之势,营造纵逸恣肆的韵味。王安石对横、竖、撇、捺这些笔画都进行了适度夸张,如横画拉长以中和右重左轻的不平衡感,黄庭坚似乎受其影响;撇画往往粗而实,竖画则短而轻。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

整体来说,王安石的字以奇古随兴著称,不仅深谙古法而且独具个性。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王安石的字结字欹侧,他在呈上去的奏折中,“石”字的下半部过于倾斜,使整个字更像是“歹”,让君主还产生了怀疑。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就有:“王荆公押石字……公性急,作圈多不圆,往往窝匾,而收横画又多带过。常有密议公押歹字者。”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

大家认为王安石的书法怎么样呢,欢迎评论区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