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文来源网络,仅供分享阅读。
先秦儒家认为,“孝”是诸德之本,教化之源。“孝,文之本也。”(《国语·周语》)“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既然“孝”是其他道德范畴生发的前提和根本,是德性教化的起始和源头,是加强道德修养,完善理想人格的“内圣”途中的起始步骤,因此只有首先做到了“孝”,才有资格谈到其他道德品质,离开孝德来谈其他道德规范都是空言扯谈。
儒家首先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既然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
“仁”在儒家思想学说体系中统摄其他一切道德规范,而“孝”在儒家看来又为“仁”之本,所以按此类推,“孝”也是其他道德范畴的本根,它们也都应该围绕“孝”而来展开。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
曾子认为:“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礼记·祭义》)荀子也认为:“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故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分此者也;节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惇慎此者也。”
(《荀子·君子》)蔡元培先生这样解释“孝”:“故孔子以孝统摄诸行。言其常,曰养,曰敬,曰谕父母于道。于其没也,曰干蛊。夫至以继志述事为孝,则一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皆得统摄其中矣。故曰: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是亦由家长制而演成伦理学说之一证也。”揭示了“孝”从爱亲开始,对内统摄种种道德,为诸德之本。
马克斯·韦伯也认为“孝是元德,……绝对据于一切道德之首。”“孝是引出其他各种德性的元德。有了孝,就是经受了考验,就能保证履行官僚制最重要的特级义务,履行无条件的纪律。”可见,“孝”作为先秦儒家的根本道德规范,是统摄其他道德规范的大经大囧琺。因此,从总体上可以说,“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源和基础,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和根本。
还是用昨天那句话做个总结,希望大家喜欢:只要我们都奉献一点一滴的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引导和激励更多人争做道德的践行者,相信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愿你我往后的日子里,都能拥有好心情,修炼好心态,活出好人生!
人不老,病不扰!
少计较,多微笑!
少贪欲,知足好!
少烦恼,返年少!
与朋友们共勉!
所以古人讲厚德载物。因为厚德,可以载物。
你以为吃了亏,其实不光是福已至,而且祸已远离。命运早已给了他厚报!
诗曰:救劫正气歌众生劫难寅卯年,两两三三入黄泉!
贫富若不回心转,看看死期在眼前!
大孝可得万种福,行善积德保平安!
爱国守正存仁义,天序大道明镜悬!
又曰:人间大道第一篇人间大道第一篇,家家户户孝当先!
一人行善身心安,一家行善室芝兰!
一乡行善福千里,一国行善凤鸣天!
人人若要大同世,人人须把善种传!
善种恰似净口罩,利人利己皆得安!
恶心好似瘟疫劫,害人害己躲避难!
人人若要避大劫,善种可生紫金丹!
人人有颗善心种,皆因名利坏了田!
慈悲舍喜可修复,孝悌忠信代代传!
同意的点个“在看”,转发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三水英子天涯谈搜狐号
每天分享正能量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每日一句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
《法句经》:“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
在这里,因为有你,这个世界才温暖;我们一起看到美,大爱和慈悲。
感恩遇见大家!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
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
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