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不仅仅是赡养,做不到这一点

“孝”是中华传统,从古至今都是评价一个人的“基准”之一。古人对“忠孝”二字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而“孝”更是为人之本,很难相信一个“不孝”的人,会对国家有多尽“忠”!人都是父母生养,从小到大能顺利成人实属不易,这中间的养育之恩,都是父母无私的付出。作为子女对父母尽孝,实在是天经地义的事!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增广贤文》中这样一句话,通过两个生动的小故事,来教育人们要对父母行孝,感恩父母的养育: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之初,性本恶”,我们刚出生还很小的时候,并不通“人性”,完全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在驱使着我们在不断的索取父母;长大后,我们理应感恩、反哺父母,尽到最基本的“赡养”之责。不过,可悲的是如今一些人连最基础的赡养义务都不愿意承担。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养老院,只要交钱就可以在那里享受照顾、度过晚年。于是,一些子女宁愿花些钱,把父母送到养老院,也不愿意跟父母同住。表面上看来,子女对老人也进行了“赡养”,为老人提供了物质保障,算是做到了“孝”吧?可是人非草木,父母年纪大了,更多的是需要感情上的寄托,而不仅仅是物质供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子女要考虑到父母的感情需要,要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把“孝”简单的理解为“赡养”,“犬马”同样有人养,如果不进一步的理解对父母“尊敬”的意义,跟养犬马有什么分别?要做到真正的“孝”,跟发自内心的“善”是分不开的!而不孝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人说我没钱、太穷,养不起!有人说两代人有代沟,观念不同无法沟通有人说兄弟姊妹多,大家相互扯皮,谁都不吃亏还有人说我是独生子女,社会、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很重,自己都焦头烂额哪还有精力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导致了“不孝”的行为,这些症结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应该成为伦理道德观滑坡的借口!行为受到思想的支配,没有善念如何会有“孝”的表现?心中有“善”的人,一定会有“孝心”;但有孝心的人,不一定是个善良之辈!也可能是个大奸大恶!但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孝”!因为他们缺失的正是比“孝”更博大的“善”!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孝”,就必须要先成为一个有“善”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