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舍西汉博士,博士知多少

在《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臣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臣隽舍、〔晋灼曰:“隽姓,舍名也。下有臣虞舍,故以姓别之。”师古曰:“隽,音辞阮反,又音字阮反。”〕臣德、臣虞舍、臣射、臣仓议,皆曰:“高皇帝建功业为汉太祖,孝文皇帝慈仁节俭为太宗,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轨。

在这段记载中我们知道了隽舍是当时的博士,那么博士属于什么级别的官员呢?我们来普及一下:

何为博士?我们先来看看《汉书》中记载:“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我们知道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博士就是这个教育机构的教授。那么博士是不是就简单的是个教书育人的老师呢?肯定不是的。

我们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发现:“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博士作为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许慎《五经异义》:“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

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但国有疑事仍应掌承问对,即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此外还有奉使及巡视地方政教等工作。

博士的选用,西汉和东汉以前采取征拜和荐举的办法,而且有一定的标准,正像《汉书·成帝记》中所说的那样,博士须是“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到了东汉,任博士还须经过考试,只有精通《易》、《书》、《孝经》、《论语》的人,方能被荐为博士。博士除了具备德行和学识之外,还必须要有封建政权所承认的正统师承和渊源。没有正统的师承和渊源的学派在汉代特别重视师法、家法的情况下,是很难立足的。此外,博士通常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一般由朝廷直接征召或由了解其学识的官员荐举。限年50岁以上也使一些经师不能成为博士。所以博士在当时的数量不多。

汉初博士秩为四百石,宣帝时增为比六百石,官品相当于县令、县长,只不过是中下级官职。但博士在朝廷中很受尊崇,其地位优于其他同级甚至级别更高的官员。《汉官仪》载:“天子冠通天,诸侯王冠远游,三公、诸侯冠进贤三梁,卿、大夫、尚书、二千石、博士”,博士与卿、大夫、尚书及二千石级高官享有同等待遇。朝贺时博士“位次中郎官”(秩为比二千石),在朝廷中占有正式的一席位置,非一般属官可比。

汉代的博士,许多是一代儒宗和学者。如董仲舒、胡毋生、贾谊、辕固生、申培公、戴德、戴圣、梁丘、京房等人都曾担任博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