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s://m.39.net/disease/a_6010376.html佛教初传的时候力求与儒家契合,并用儒家经典解释佛教经典,在礼仪方面也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相同。同时,佛教中的一些义理如“去欲”、“轮回”、“业报”等思想也正好是儒家中所没有的,深受统治阶层的喜爱,认为是可以教化人民的思想工具。为佛教在华夏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条件。为日后佛教在中国的扎根打下了基础。然而外在形式上所保留的一些特殊性。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佛教与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焦点。儒家的文化,局限于平凡浅近的现实。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所谓“未知生,焉知死”,祭祀祖先。缺乏出世思想,对于人世之外的事情,确实不那么关心。佛教教人了知生死是苦而求出世。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虽然吸收了儒家的思想。但基于解脱的目的于佛法修行上的内容。比如“戒、定、慧”等等概念,依然会为儒家文化所不能接受。对于辞家修行、剃发染衣等。违背传统的要求。特别以无后为不孝之重为由。对佛教淡化家族观念和远离女色的禁欲思想做出发难。问:“夫福莫逾于继嗣。不孝莫过于无后。沙门弃妻子捐财货。或终身不娶。何其违福孝之行也。自苦而无奇。自极而无异矣。”又:“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没。启予手启予足。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吾子常好论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理惑论》指出孝与不孝,在于本心。而不在于是否“辞亲离家”,有没有照顾父母,也不在于是否剃除了须发。对佛教修道之人过禁欲生活不娶妻的责难,牟子则认为妻子财物都是身外之物、世俗之需,而修道者却是高尚的,重视的是生命而不是财欲、世俗之欲,其精神与儒家是相通的。不过,牟子也竭力避免触及到“无后为大”的中国传统孝道。针对二者这一最主要的冲突,牟子借孔子所说:‘可与适道,未可与权’”的思想,认为为了成大道可以不拘小节,从侧面化解了这一冲突。更有直问:若佛教最尊贵最伟大,何以尧、舜、周公、孔子不学习?七经中也没有看见有佛的话?问牟子既然很爱诗书、喜欢礼乐,为什么还要爱好佛道,喜欢奇异的方法呢?佛法难道能超过五经,能比圣人的事业更美好吗?而牟子曰。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子贡云。夫子何常师之有乎。尧事尹寿。舜事务成。且学吕望。丘学老聃。亦俱不见于七经也。四师虽圣。比之于佛。犹白鹿之与麒麟。燕鸟之与凤凰也。尧舜周孔且犹学之。况佛身相好变化神力无方。焉能舍而不学乎。五经事义或有所阙。佛不见记。何足怪疑哉。这三辨即是佛教和儒道思想的斗争,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可想而知,佛法在华夏的传播与延续是一个多么艰辛又充满着智慧的过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