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www.txbyjgh.com/axhd/m/3094.html贺知章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但相较之下,以直观的作品使贺知章在书史上占一席地的,非《孝经》莫属。贺知章《孝经》卷(局部)然而,作为一位诗名显赫的书写者,贺知章在《孝经》中的表现还是使我们感到意外了。这意外就体现在,种种迹象都在给我们提供一个落拓不羁的疏狂文人形象,按理,这样的书写应该是超脱于法度之外恣肆恢弘的挥洒,草书尤其如是——例如李白的《上阳台帖》就是这样,但《孝经》的书写却是在严格谨守今草书表现规律之上的发挥,或者说,贺知章是在十分熟稔的技法基础上书写此作的。贺知章《孝经》卷(局部)这种状况使人联想杜牧的《张好好诗》和姜夔的小楷创作这样一些相似的表现途径:都是在诗人身份以外遵循书法的常道而书,同时将才情灌注在客观的技术性问题上。贺知章《孝经》卷(局部)这确实会给予今天诸多任性使气、不拘技法但又特喜挥毫露丑的作家一些启发。具体说来,《孝经》取法的根源在二王一路,是纯正的帖学书风。同时,又因孙过庭生年早于贺知章,《书谱》的面世在先,所以贺知章很可能受过《书谱》这一路数作品的影响,在《孝经》中也能约略看到《书谱》的影子。孙过庭《书谱》(局部)同《书谱》一样,《孝经》也是十分精到的小草书,点画俊逸、分毫不爽、侧锋取势,如美女簪花,绰约婉娈。所不同在于,《书谱》全篇断多于连,字与字之间实在的牵丝萦带无多,更多采用暗示的呼应来贯融字势;《孝经》则连多于断,字际连带颇多,可见作者对《孝经》原文是谙熟于心的,下笔自然流畅,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贺知章《孝经》卷(局部)特别是到了全作的后半部分,贺知章的书写更加放松,也更加灵活,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因而笔势连绵不绝,如沦,如漾,如流水潺潺,在强烈的动态中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贺知章《孝经》卷(局部)整体上看,《孝经》对细碎点画的使用还是比较普遍的,这样的笔画多了,容易使欣赏者产生零碎支离的审美观感,而这些摇曳多姿的长线和牵丝就打破了这种一元化的、相对单调的书写态势,点线交织,长短相生,画面就丰富了。贺知章《孝经》卷(局部)《孝经》的书写基本都控制在乌丝栏内,使纵有列横无行,有利于纵向牵丝的拉伸,强化了纵势,也就凸显了书写中力的运动趋势,符合草书这种炽情状态支配下的表现形式,也符合欣赏者的审美习惯。贺知章《孝经》卷(局部)贺知章《孝经》卷(局部)当然,《孝经》的呈现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难免其缺陷。书写清畅不梗,但有时也不免流于轻滑,不沉实了,就影响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耐读性。如果《孝经》的点画线条再厚实些,多些沉郁顿挫的元素,它的影响力恐怕可以和《书谱》相颉颃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