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啮指心痛,驱散人生迷雾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www.xuexily.com/
07:58

*节选自《群书治要?孝经》第一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6分钟)

“仲尼居,曾子侍”。“仲尼居”,这个“仲尼”是孔子的字。“居”,就是闲居。“曾子侍”,曾子根据《史记·仲尼弟子传》:“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通过这一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认为曾子这个人能够通达孝道,就传授他学业,为他作了《孝经》,后来曾子死在了鲁国。

“侍”,根据郑康成的注解,“卑者侍奉在尊者之侧,曰侍”。“侍”,有坐有立,此处当为侍坐在侧。孔子在家闲居安坐,弟子曾参侍坐在侧。我们知道曾子在孔子的弟子之中是以孝而著称的,孔子把孝道传给曾子也是有原因的。

关于曾子的孝道,我们看在“二十四孝”之中就记载了一个“啮指心痛”的故事。

有一次曾子外出去砍柴,家里只有母亲在家。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位朋友。曾子他的母亲很有仁慈之心,她不想让朋友白跑一趟。于是在情急之下,想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就是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咬破了。因为曾子是一个孝子,心中时时刻刻惦记着母亲。母亲一咬破手指,他就感觉到心一阵刺痛,就知道母亲在家中有事,于是就马上往回赶。结果怎么样?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安好,就是因为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想让他知道。

这件事说明母子连心,正是因为曾子他心中时时牵挂着母亲,母亲的手指破了,他就能够感受到。有诗赞曰:“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那我们现在人读了这样的故事就觉得很难理解,不可思议,什么原因?因为我们心中没有时时牵挂父母,父母有事,哪怕是把手指头咬断了,而你还无动于衷。这就叫麻木不仁、没有感受。现代人没有这样的体会了,你再读古人的故事,结果感觉怎么样?感觉很难理解。

这是因为我们的心中常常想着的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想着吃喝玩乐,怎么样赚更多的钱,获得更高的官位。自己的心不够清净,自然体会不到父母的需要。

有人说我们现在人过着一种忙、盲、茫的人生。

第一个忙,是一个竖心旁加一个亡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忙?那就是我们的心已经不觉悟了,已经看不到父母、亲人的需要了。

第二个盲,就是看不见的盲、盲人的盲。比如说在母亲节的时候,有人去采访了很多成功人士,说您认为最好地孝敬父母的方式是什么?结果这些人就开始夸夸其谈:“那我要挣很多的钱,让我的母亲住上大房子,坐上豪华轿车。”这些记者又去采访了这些成功人士的母亲,问她们:“您认为儿女最好的孝敬您的方式是什么?”结果没有想到,这些母亲叹了一口气:“唉!我也不希望住什么大房子,坐什么豪华轿车,我只希望我的儿女常回家看看,陪我聊聊天,唠唠家常就够了。”所以你看,因为自己的私利而奔忙,往往看不到父母、亲人真正的需要,就变成了第三个茫,茫然的茫。

现在很多人确实事业很成功,而事业成功的标志就是赚了很多的钱。这个“钱”字左边写作一个“金”字,右边写作“戈戈”,“金戈戈”叫钱。什么意思?如果你为了这个“金”,在赚钱的过程中忘记了父母兄弟的恩义、朋友的道义、夫妻的情义,不惜拿着两把刀、两把枪为了这个金去互相残杀,这个最后就穷得只剩下钱了。虽然事业获得了成功,确实赚了很多的钱,但是却换得的家人怨声载道,发现自己的周围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他就茫然了,说:“我这么样的努力,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吗?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最后落得了一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结果。

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被五欲六尘、自私自利所蒙蔽,而看不到父母、亲人真正的需要。努力会有结果,但是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如果你努力的方向错了,越努力就会南辕北辙,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从孝子曾参的身上,我们也应该反省自己,是否用心地体会父母家人的需要了?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