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孝经 >> 孝经推荐 >> 浮生十雅读书

浮生十雅读书

似乎有一个多月没有好好读一本书了。

时下,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媒介日益增多,读书不再是唯一能够让人明理增智的方法。每日得闲,刷短视频,看肥皂剧,浪费了诸多时间。

读书,成了好多人都能做,却做不到的事儿。

纵观古今,但凡有所成就的人,大都善于读书。古人云:“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通过读书学习,能够让一个人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坚定信念、升华境界。

孔子读书讲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陶渊明要的就是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

韩愈读书提要钩玄。他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精华部分,反复涵泳,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己有。

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10部书,规定每天熟读字,用三年半全部读完;每天要背诵字,只要7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

苏轼读书一意求之。苏轼认为:“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即“求一”,如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读自然人生之书,需要人有明敏的感悟能力,要用心观察,处处留心皆学问。

读书求智,亦分雅俗。十年寒窗,为考取功名,谋定前程,而穷读经书,算是俗读;无欲无求,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谓是雅读。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说:“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这几句话,实是道出了读书的雅趣所在。只有做到有暇便读,且又能涵养如不识字之人,才能达到一种纯粹为读书而读书的境界。

窗明几净,开卷便与圣贤对语,天壤间第一快乐事也。然亦有时有处,有情有景,不可不知也。夫明月当轩,清风拂户,有其时也。山静日长,云深径僻,有其处也。鹤和松间,萤吟砌畔,有其情也。花笑阑前,鸟啼林外,有其景也。至若有时有处,有情有景,而后开卷诵读,其快乐又何可胜言哉!

这世间,人有好坏,品有高低。对周围熟悉的人、认识的人可以从其为人处事判断其格调高低;对于古人、名人、陌生人,则可以通过分析他所读的书,了解其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书信中提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想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这句话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俗语很是契合。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无论其外在行为,还是内在修为,总是更有气质和韵味的。

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我甚是同意。想要求教钦慕已久的老师,或比自己高明的学者,类于时下流行的社恐症们,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不必担心搅扰主人,翻开读就闯进大门,读几页就升堂入室,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不辞而别,另觅高明,乐趣斐然。

书中收藏着百代精华,读书可以让你经历一千种人生;而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无论怎样冰雪聪明,也只有一世才情。多读书,读好书,会让你的人生,丰富而美好。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

如林语堂所云:“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

正值春日,枝上新绿,花儿灼灼,天清气朗,春风拂过一树树姹紫嫣红。落英树下,靠在椅上享受着雅读的乐趣,其中之妙味,诚如宋大儒朱熹诗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