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_zx/emwsafw/

今天读《孝经》,从儒家的观点来看,孝是人德之本,笔者认为学国学,首先是要从国学中,学会修身、立德,所以,先来读孝经。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之所以“孝”为“德”本,是因为“教之所由生”,教化源自“孝”这个德之本。因为有这一点根本的善念在心,才有被教化的可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在孝经里认为,孝之始,在于对父母,因身体受于父母,自己心里有这个“因受于父母,而不敢毁伤”的意识,就是在心里将父母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可为“孝之始也”。想一想,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了,当自己身体有伤,大多数父母都是会担心的,所以“不敢毁伤”另一方面也是防止父母因此而神伤。这样是在心里树立将父母放在第一位的意识,如此,可为“孝之始也”。这一点放在现代也适用,现在很多人从小被宠溺,动不动就寻死觅活的,一心只考虑自己,全然不顾自己如果去了,家人会如何如何,可算是虽得人身,未修人德,与禽兽无异乎。

此处认为“孝之终”在“以显父母”,前面是自己心里将父母放第一位,此处是让其他人因为自己而认可自己的父母。人生一世,不是为了自己显名声而奋斗,而是为了让别人认同、赞誉自己的父母而努力,所作所为皆因孝而出,可算是“孝之终”。今天这些情况也存在,如果乡邻里,谁家的孩子长大了不争气、没出息,甚至品德败坏,其父母在背后都会被乡里人瞧不起,这就是由自己给父母招致的一些不好的因果,自然算是不孝。

“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以侍奉双亲为始,由对双亲之孝,在长大后转为对君尽忠,最后做到“立身行道”“以显父母”。

在现代社会,礼仪之观没有古时候那么重,现在小时候在家里,都是双亲供养自己读书,长大后,自己在努力工作养活自己。“立身行道”和过去也有所区别,过去是当官显名,现在是各行各业,不管哪一行能做出来成绩就可以。时代变了,也没必要按以前的礼仪来套在现代人身上,但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我们拿起来再学习。

《孝经》里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其实可以看做现在的我们在不同场合、不同阶段的不同身份。所以,孝者,爱亲、敬亲,能“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而能“德教”加于他人;“在上不骄”、“制节谨度”,就能“和其民人”;“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然后能“保其禄位”。能以对父母的孝,转到对待其他人身上,不慢于人、不恶于人、不骄于人,就可以算的上是修身了。

《孝经》也不是一味的讲顺,当有不义时,也不能愚孝,“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明知道在做不对的事情,就不能一味的听从,需要劝谏,甚至“大义灭亲”。

最后,“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在古代是思怎么尽忠,思怎么补过,在现代,就可以思哪里可以做的更好,哪里做的不好的可以怎么完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这方面多想一想,对自己无论哪方面的成长都是好的。

从《孝经》这篇来看,除了在讲“孝”外,还在通过“孝”来讲“诚”,“孝”是一种品德,也可以看做一种行为,说到“孝”,大家就能理解这种品德和行为方式,通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这些事亲的具体行动,以及自己的思维观念事事以孝为先,从思维意识上、身体行动上来讲“诚”。而“诚”是一种品质,需要具体到一些事情上才能看出来,所以此篇《孝经》,“孝”为“诚”的载体,“孝”的诸多行为,实际是“诚”于“孝”的具体体现。

所以,今天读《孝经》,是从“孝”中学习“善念”,学习“修身”,以及从“孝”中学习“诚”。

与诸君共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