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文化之孝经全文下集

湖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78.html
第十章:纪孝行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亲,日常居家时,处处都应对父母恭敬;奉养父母时,应让父母欢心;父母生病时,应忧虑父母的病情;父母去世时,应尽到哀伤;祭祀父母时,应庄严敬肃。以上五点都能完备,才真正做到侍奉双亲。侍奉双亲的孝子,处在上位要谦虚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要恭敬谨慎而不作乱,与大众相处要和顺而不竞争。身居上位如果骄傲,就会灭亡;身居下位如果作乱,就会受到惩罚;跟大众相处如果斗争,就会互相杀害。为人子女,如果以上三者不能去除,即使每天用牛、羊、猪肉来供养父母,还是不孝。”第十一章:五刑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孔子说:“古代的刑法有五大类,所归属的犯罪之条列,有三千种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要胁君主的人,是心目中没有君主的存在;反对圣人的人,是心中没有礼法的存在;反对孝道的人,是心目中没有父母的存在。这三种恶行,都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第十二章:广要道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孔子说:“教导百姓相亲相爱、爱戴君主,没有比君主自己行孝道更好的办法了。教导百姓遵循礼节、顺从长上,没有比君主自己行悌道更好的办法了。改善社会风俗,没有比用德音雅乐去调和性情更好的办法了。使在上位者身心安定,百姓得到治理,没有比君主自己遵循礼法更好的办法了。礼的根本,就是一个‘敬’字。因此,尊敬别人的父亲,为人子女的就会喜悦;尊敬别人的兄长,为人弟弟的就会喜悦;尊敬别人的君主,为人臣子的就会喜悦。尊‘敬’一个人,就会让千千万万的人都感到喜悦。他所尊敬的人虽然很少,而感到喜悦的却是许许多多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切要之道啊!”第十三章:广至德子曰:“君子之教以孝,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孔子说:“君子教孝道,不用每天挨家挨户上门去教。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就是教天下为人子的尊敬他的父母;对自己的兄长尽到悌道,就是教天下为人弟的尊敬他的兄长;对自己的臣子教以做臣子之道,就是教天下为人臣子的尊敬他的君主。《诗经·大雅·泂酌》中说:‘温和而又平易近人的君子,就如天下人的父母。’若没有至高之德,有谁能顺乎百姓到如此广大的程度呢?”第十四章:广扬名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道,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君主的尽忠上;侍奉兄长能尽悌道,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长上的顺从上;在家做事有条有理,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政务的处理上。因此,君子在家中把这三种德行的根基养成,将来才能建功立业,而他的美好名声自然就会传于后世了。”第十五章:谏诤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道理,学生已经听您讲过了,请问为人子的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以说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在古时候,天子有七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天子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天下;诸侯有五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诸侯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国;卿大夫有三位直言谏诤之家臣,即便大夫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家;士人若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则自己不会失掉美好的名声;如果父母有能够坚持真理、劝谏父母改过的儿女,父母就不会做出不道义的行为。假如父母有不义的行为,儿女不能够不劝谏。如果一味顺从,这是陷父母于不义。如果父母、领导、朋友有不道义的行为、不正确的观念,我们就要劝谏。一味盲从父母的号令,怎么能够称为孝呢?”第十六章:感应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孔子说:“古时候圣明之君,侍奉父亲能尽孝道,所以侍奉上天就能开发自己本性里的光明;侍奉母亲能尽孝道,所以对于万事万物观察得清清楚楚;侍奉诸父、诸兄能尽长幼之道,所以上上下下都安定太平。他以孝道侍奉天地,效法天地之德,得到天地的明察,祖宗的神明就来感应,接受他的祭祀。所以,即使贵为天子,也必有他所尊敬的,那就是他的父亲;也必有比他更年长的,那就是他的兄长。祭祀要竭诚恭敬,不敢忘怀列祖列宗;谨慎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唯恐侮辱了自己的祖先;在祭祀宗庙之时,必须至诚恭敬,才能感应祖先来享受他的祭祀。他真正把孝悌之道做到圆满,便能贯通神明,自己本性的光明就会普照四海,没有不通达之处。《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天下东西南北各地,没有一个地方不服从孝悌之道的教化。”第十七章: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孔子说:“君子奉事明君,在上朝进见君主时,要想着如何尽忠;从朝廷退居在家时,又想着如何来纠正补救君主的过失。对君主的美德善政,要顺从实行;对君主的过失,要扶正过来,让他的恶不要再继续。所以,在上位的君主和在下位的臣子,都能够相互亲爱了。《诗经·小雅·鱼藻之什》中说:‘臣子忠爱君主之心,虽然不在国君左右,也不觉得遥远,因为效忠君主的志向,一刻也没有忘怀。’”第十八章:丧亲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三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三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本文/图均编辑整理自网络

01.易经流传了年,被证实为超科学,国家院士临终前告诫世人!

02.《易经》:四种抉择、两种思维、一种境

03.《易经》中的四个字,道破人生四种境界!

04.年至年国运走到“下元九运”,未来20年趋势预测大揭秘!

05.数字如何在生活中影响着我们?

06.生命数字学的智慧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07.生命数字的叠加,看你命中的能量和天赋!

08.生命数字1-9能量过多和不足,都会带给人什么影响?

09.生命数字,每个数字都有属于自己的能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