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钟茂森老师讲解孝经01
前言
孝经简介
《孝经》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记载孔子为弟子曾子讲解孝道的一部重要经典,相传孔子为说明《六经》(按:即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总领而做。
《孝经》精要阐述儒家对于孝道的见解,昭示了孝道与和谐天下的深层关系。《孝经》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提出了以孝为本的治国理念。明代吕维祺《孝经或问》中讲:“《孝经》何为而作也?曰:为阐发明王(在天子之位,且有圣人之德者)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这一治国理念为后世历代帝王所奉行。唐玄宗(即唐明皇李隆基)曾亲自为此书作注(即《孝经注》),刻石太学,诏天下家藏其书。
孔子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之宗趣,总汇六艺,综述道、德、仁、义,为孔子示范后世之行门,是儒家学问之跟、千经万论之本,是成圣贤之基础,人人应尽之义务。
《孝经》一书,其书名之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宋邢昺《孝经注疏》(以下简称《疏》)说:“孝者,事亲之名;经者,常行之典。”可见,孝是侍奉双亲的意思,经是恒常力行的典籍。皇侃《孝经义疏》说:“经者,常也,法也。”它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恒常,这部经典是恒常不变的真理;第二是本性的性德。
孝经内容
孝经共十八章,大体可分为六个部分,其内容是:
第一章《开宗明义章》,是全经主旨,开宗明义,总述孝的宗旨和根本,开明事亲、事君、立身之孝道三层次。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论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种贵贱不同者应如何落实孝道,统称五孝。
第七章至第九章,《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这三章是说明圣贤教育始于孝道。
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纪孝行章》是叙述孝子应如何侍奉双亲,而《五行章》与《纪孝行章》相配,论述行孝的第一个层次。
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廣要道章》《廣至德章》《廣扬名章》这三章是阐述《开宗明义章》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及孝道与扬名于后世的关系。
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谏诤章》指出君臣、父子之间都有劝谏的道义,《感应章》说明孝悌之道做到极致,不但可以感动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所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事君章》是论说如何事君,为全民服务。《丧亲章》阐明父母去世后能够慎终追远继续祭祀,才算是尽孝的道理。
本经篇幅简短,计一千七百九十九字。然字字珠玑,旨趣深远,义理宏深,圣德无出其右,明王以其治则天下和平。孝道是安定社会、和谐世界的根本法宝。《群书治要》节录《孝经》,除《丧亲章》外,其他章节几乎全部收录,可见魏徵等人对《孝经》的重视。然而,本《孝经》白话解释,仍将《丧亲章》补入,使《孝经》的内容更为完整。
作者简介
孔丘(前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