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①,礼无容②,言不文③,服美不安④,闻乐不乐⑤,食旨不甘⑥,此哀戚⑦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⑧。毁不灭性⑨,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⑩,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孔子说:敬亲爱亲的孝子,不幸父母死了,不能再见到父母的面,也不能再尽侍奉父母的心了,心里非常哀痛,哭的声音也不能委婉了。礼貌上也乱了,礼节上的庄重也顾不及了。因哀伤忧愁,以致说话也急促不文雅了。穿上漂亮的衣服心里也不安了。听到美妙的音乐,心中也不觉得快乐了,吃了可口美味的东西也不觉得香甜了。这些都是悲伤忧愁的真情呀!
礼记丧礼中说:三年之丧(父母之丧)水浆不入口,绝食可超过三天,是教民不可因为父母丧亡而伤害了自己的身体,也不可哀伤过度而灭绝了天性,所以圣人定了制度,三日而食,是为了保全孝道的制度,同理,居丧也不可以过三年,是教民有终了的期限的,父母丧亡时,为人子的,要备办棺木,举行小殓、大殓,入了殓以后又在奠堂陈列祭器,举哀祭奠,以尽悲哀忧戚之情理,捶胸顿足哭得声嘶力竭,送亲入了棺,出了殡,又占卜好风水,好的坟地来安葬亲人。又建立了祭祀祖宗的宗庙,使亲人的灵魂有享祭的地方。又在春秋两季到宗庙祭祀,追念父母,以表敬心、孝思。
父母生前的事奉是要尽到亲爱恭敬的心,若不幸父母丧亡了,要尽到悲哀忧戚的礼,心和礼都尽到了,那么我们人生在世,做人的根本道理——孝道,才算尽到了,生养(生事爱敬)死葬(死事哀戚)的大义,都齐全了,如此,孝子事亲的道理,到这时才可以说是圆满终结了。
对于孝顺父母要尽心竭力,无微不至,
孝养父母,细心周到。孝顺父母,以悦亲心。孝敬父母,态度温和。劝谏父母,讲究方法。继承遗愿,以慰父母。及时行孝,莫留遗憾。积功累德,报答父母。立身行道,正己化人。止于至善,圆满境界。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说,德不积不至于昌盛,祸不累不至于灭身。所以孝顺父母的更高境界是积功累德,冥冥之中庇佑父母。
这一章为《孝经》的最后一章,前十七章均为父母活着时如何尽孝的方方面面,而此章便是父母离世后如何尽孝。我们的父母亲总有一天要离开我们,所以有始有终,作为子女,要尽孝对父母到最后一刻钟。把基本的礼仪做到位,太过不及都不好,办理丧事也要中庸。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孔老夫子从六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为人子女的六中仪容和应有的感情表现。后又从六个方面叙述了为人子女应该如何丧亲,丧亲具体的细节是如何,礼仪当如何。
但是深层意义上来讲:我们肉体的父母,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离开了,我们都当好好丧亲,那么我们灵魂的父母如果天性泯灭和丧失又当如何呢?
“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毁”,毁坏、毁灭。圣人曰:生死事大。让我们知道身体是有生有灭,成住坏空,有形有相是无常,无形无相却是真常,其实生死在一念之间,所谓一念一轮回,那么每天你轮回多少次?一念一因果,每天你造多少因果?一念一无常,每天你生死多少次?现在心的状态不改变就成为死后境界。如果想以后到哪里轮回,如果不修当下就明白往生何境界。活当下在道中便得永生,止于至善。否则沉苦海失真道毁人生万劫不复。
成道表现——显仁藏智,厚德载物。戒慎恐惧,如履薄冰。大礼纯礼,主敬存诚。深藏若虚,建德若偷。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和光同尘,返璞归真。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大勇无勇,自强不息。大德不德,大仁不仁。归根复命,至诚无息。此为孝道圆满,可谓孝行天下矣!下矣!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