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为什么我们读不出古籍经典中的l

某日在颐和园闲逛。偶遇一位中国导游在给一位白人介绍颐和园的“苏州街“。导游全程在讲乾隆皇帝给他的母亲复原苏州街道时动用的财力,物力,如从苏州调来多少苏州人在这条街开店,给他们解决了北京户口等。

白人反复问,“真的是为了讨他母亲欢喜而建的吗?耗费这么财力物力?”

导游不停地点头:“yeah!yeah!”

白人男子转向同伴,“Amazing!Amanwho..........(巴拉巴拉)”大致是吐槽中国皇帝怎么可以如此奢靡。

其实,乾隆做这件事是中国“孝”文化的一种体现。他以满足母亲的喜好,来博得其欢心,可以理解为是在给老百姓做表率,让民间也能效仿他孝敬母亲。

我们都知道中国崇尚“孝”,但“孝”仅仅是晚辈敬爱长辈吗?但它更重要的作用是治国理政,稳定社会。民间有跟随官方的风气,也就是统治者喜欢什么,民间会不自觉地跟随。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好赌酒玩乐,民间必定是乌烟瘴气。

所谓“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孝经》)因此,乾隆为了讨母亲的欢喜,复原苏州街道,其实是他表现“孝”的一种方式。

在那个崇尚“孝”文化的时代,以“孝”文化治理国家的时代,治国理政者和朝廷百官,以及民间百姓更多的是看到乾隆在表达孝心,于是也会想想自己是否对母亲尽到了“孝心”。这是古代统治者治理社会的一种方式。

但是在今天,即使是导游,在介绍这些历史景点时也不会去讲述这一行为背后的“孝”文化,其着眼处全在财、物。一方面是“孝”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消逝,另一方面,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下,当下的中国人无法再理解这种以“德”为标杆的社会治理模式。

就好比,当代人无法理解清代的女人以裹小脚为美,认为这是封建落后,是对妇女的摧残。但却通过割双眼皮,隆鼻,开眼睑等来追求所谓的“美”。其实质,与清代女人裹小脚没什么两样,同样对人之自然生理进行了“变形”。若干年后,人们或许也会嘲笑当代人的“封建”与“落后”。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都说古代经典有“大智慧”,但是大多数人即使将古代经典翻译成白话文,也理解不了其中的“智慧”,相反读出来的是“封建”,是“落后”,是“腐朽”。

究其缘由,是因为你已经没有那套文化背景了,没有了古代文化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若要真正理解古人的智慧,需要回到古人所处的环境,回到古人看待是非的价值判断标准。如此才能真正从古籍经典中有所得。

●●

●●

艾秋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