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齐者,齐不齐也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简短二十字左右,涉及多个人物。首先,这一家有臣有妾,并不是一般的家庭,而是卿大夫之家;失:失礼者也;臣妾:男女仆役,男仆曰臣,女仆为妾;妻子:妻和子。“故得人之欢心”,此处的“人”是指全家人。“以事其亲”,“亲”指父母双亲,经文不长,但是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讲到了一大家子人。
儒家讲“齐家”,为什么要齐家?齐者,齐不齐也。在一家人中,上下左右是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一样,各自的背景不一样等等,如何在不一样中求个齐呢?所谓“齐不齐也”,首先认识差别,然后再确定方向,在差别中讲求配合,是齐家的重点。
在家庭中,重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最大的忌讳是内耗。比如吹气球,一家人齐心协力吹气球,而内耗意味着什么?就是拿出气球时,它本身就有一个洞,不管怎么使劲吹,总是吹不起来,所有的努力都从破洞出去了。这时就需要先检查是否有洞,先把洞补上,然后再谈吹气的问题。无论现在家庭处在什么样的境况,只要不内耗,很快就可以过上好日子,就怕内耗。内耗是怎么来的?不能客观的认识差别,动不动就觉得他和我想的不一样,这里的想,既包括想象的,也包括想要的,要知道不一样才是正常的,才能谈互补的问题。
人生三步骤
“不敢失于臣妾,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不敢”,承载着一种情感,一种敬畏之心,通过不敢失于臣妾会得到回报,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侍奉父母,不是一个人的事,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大家共同努力,前后左右齐心协力,一起侍奉父母,在和乐的氛围当中,自己就没有那么辛苦,就没有那么累了。
如果能够做到上面这些,接下来就会自然如此,“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父母在世的时候可以安享和乐,去世后灵魂能够安享祭祀。“安”字在中国文化当中,简直是人生第一重要的字。《论语》中有一段对话,宰我向孔子说明,为父母守三年之丧的时间太长,要修改。孔子问了他一句话:“于汝安乎?”宰我回答了一个字“安”。听他这么说,孔子也没有再给他讲什么道理,就说了一句:“汝安则为之。”如果你内心安,你就去这么做。
人生在世,难免会得到别人的评判、欣赏、赞同或者诋毁,可是这些都会过去的,也都是充满变化的。那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是求一个什么?当我们沉静下来的时候,认为最让自己舒服的状态是如何?就像当年孔子问宰我的那句话一样,“于汝安乎”,如果安则为之,大概安是至为惬意的人生状态。如果安,你就去做;如果不安,那就及时调整。
钱穆先生在《人生三步骤》中讲,每个人的发展过程中都应该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阶段。
第一要讲生活,这是物质文明。
第二要讲行为和事业,也就是儒家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文精神。
第三最高的人生哲学要讲德性性命。德性性命是个人的,同时也是古今人类大群共同的。
人生总是有开始,也总是要有个归宿。有的古代书院门头上高悬着四个字——学达性天。儒家讲究“学”,学,通向哪里?达,又是到达何方呢?“学达性天”是至高追求。
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这样?是为了让自己心安。为什么孝敬父母?人生为什么要努力?为什么要按时上班?如果不做上述之一切,“于汝安乎”?若是不安就对了,那就本本分分孝养父母,努力向上,按时上班。
养可能也,敬为难
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这么讲,“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从“养”“敬”“安”“久”,一直到“卒”,涉及到五个步骤,它们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递进的关系。从起点“养”开始,养父母是最基本的一个起步,非常遗憾的是有人在起步阶段就出局了。
“养可能也,敬为难”,到年底了,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多了起来。有的餐桌上出现这样一些现象。比如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回家过年,欢聚一堂。尽管儿女早已成年,可是母亲还是很自然的往儿子的碗里夹菜,儿子想也没想就说,“不用你管,我多大了,你还给我夹菜干嘛”,母亲有些尴尬,笑一笑,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
母亲不夹菜了,看着儿子举起酒杯,又情不自禁的说,“你少喝点”,于是儿子就又说话了,“你怎么这么啰嗦?刚才都告诉你了,不用你管”,母亲又有一点尴尬,还是不知所措的样子。
但是这位母亲刚刚止住了口,却止不住手,又情不自禁的动了起来,还是给儿子夹菜。儿子更不耐烦了,“我都告诉你了,不用管我,你夹的那个菜,我不喜欢吃,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从道理上讲,儿子说的话看似都没错,可是从情感上来说,热呼呼的关爱,换来的却是冷冰的回应。其实,天底下不会有哪个儿子故意去伤母亲的心,只是因为恭敬与同情之心的缺失,只是随着自己的心意去说去做,而甚至没有留意到母亲尴尬的笑容和举起筷子时的无所适从。
学习经典,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会让我们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敏锐。也许你会在第一次的时候,不经意间说出了这样的话,但当你抬头看到母亲尴尬的笑容,手中不知所措的筷子,也许会不忍心,会意识到自己这样说话是有问题的,可能会调整,会换个说法:“行,给我吧!”最怕心里根本没有这一回,没有父母双亲需要敬重这一回。
学习经典,是为了让我们做一个充满温情的人,也许那个菜你也可以自己夹,但是母亲既然夹了,放到盘子里就可以了。把“我不喜欢吃”“不用你管”,换一换,换个语气,换个讲法。接受别人的爱,本身就是在表达爱。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为自己注入阅读的力量,让“悦”读的种子扎根、生长,相信它必将在你我心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我们“悦读·成长”计划目前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泰戈尔诗选》《绿野仙踪》《夏洛的网》《格林童话》《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我和我的祖国》《小王子》《寂静的春天》等多个书目的视频阅读课程,感兴趣的你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