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
朝代:先秦
做家:佚名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处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伙伴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内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成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认为己任,不亦重乎?死尔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而后知松柏往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也许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及解释
第一则:进修法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处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正人乎?”(《学而》) 孔子说:进修况且依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安乐吗?有心心相印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很起兴吗?他人不懂得我但我不活力,不也是品德上有素养的人吗? 重心字词诠释: (1)子:师长,指孔子。华夏古代关于有身分、有知识的丈夫的尊称,偶然也泛称丈夫。《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前),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如今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独创人,我国古代的思惟家、培养家。 (2)学:孔子在这边所讲的“学”,主假如指进修西周的礼、乐、、书等保守文明文籍。 (3)时习:依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间,“时”字用做副词,意为“在必要的时刻”大概“在恰当的时刻”。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诠释为“通常”。“习”,指操演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复习、执行、训练的事理。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欣喜的事理。 (5)朋:邃古朋和友是有区其余:同门(师)为朋,同道为友。 (6)乐:与说有所差别。旧注说,悦在心田,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全,没有说出人不懂得甚么。缺乏宾语。个别而言,知,是懂得的事理。人不知,是说他人不懂得本人。 (8)愠:拼音:yùn,活力,发火。 (9)正人:品德上有素养的人。 增加词诠释: 而:连词。(可译为况且)例:学而时习之。 变化。(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口气助词,表疑难口气,可译“吗”。 自:从。 知:懂得。 本段了解: 第1句话讲的是进修法子。关于学识,“学”不过一个懂得进程,“习”是一个坚硬的进程,要想赢得更多的学识,务必“学”与“习”统一同来。 第2句话讲的是进修欢乐。心心相印的人来访也许加添情意,况且可互相进修、联合抬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立场。“人不知”,反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本人”
第二则:为人办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伙伴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天天屡次地反省本人:替他人做事是不是用心努力呢?跟伙伴交游是不是诚恳,诚挚呢?教师讲授的学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重心字词诠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前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如今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沦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自豪高足,以孝子着名。传说《孝经》便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屡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诠释:一是屡次搜检;二是从多个方面搜检。原本,古代在有行为性的动词前加之数字,示意行为频次多,无须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屡次。屡次实行自我搜检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该当用心努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挚之谓信。请求人们遵循礼的规矩互相依约,以调动人们之间的相干。事理是:诚恳、诚挚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教师讲授给本人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同样,指复习、执行、操演等。 增加词诠释: 吾:我。 日:天天。 三:屡次。 省:搜检,反省。 为:替。 谋:策划。 忠:用心努力。 信:竭诚 传:教师讲授的学识
第三则:进修法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学识,可从中赢得新的主张与意会,凭仗这点就也许当教师了。” 重心字词诠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复习已闻之事,况且由此中赢得新的意会;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复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勉力撷取新的学识。 我认为归并这两种解法,大概更为完全:在手腕局限之内,只管遍及观察文籍,一再考虑此中的涵义,对曾经听闻的学识,也要按期复习,期能蓄意得、有意会;况且也要努力摄取新知;如斯则进也许开辟人类学识的周围,退也可认为先贤的智能付与时间的意义。像如斯交融新旧、贯穿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认为做“温故及知新”解不太符合,由于按字面上诠释,仅做到摄取古今学识而未有意会心得,只像是学识的交易者,不够认为师。以是咱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全豹见于14章,此满意义与昔日的教师相近者。 故:旧的学识(描述词用做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意会。 可:也许。 以:凭仗。 为:做为。 其余词诠释: 数往知来(成语): 请留神不是温故而知新 :温:复习;故:旧的。复习旧的学识,赢得新的了解和意会。也指追忆从前,能更好地懂得如今。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数往知来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是进修上的要紧法子。 :连动式;做谓语、定语;用于进修、处事或其余
第四则:进修与考虑的辩证相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进修却不考虑,就会觉得迷惑而莫衷一是,不过考虑而不进修,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重心字词诠释: 而:连词,表变化。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事理是觉得迷惑而莫衷一是。 殆(dài):这边指无益。良心:危险。 本段讲了进修与考虑的的辩证相干,觉得两者不成偏废。
第五则:进修立场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培养你应付知与不知的立场吧!懂得便是懂得,不懂得便是不懂得,这才是聪颖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应付知或不知的切实立场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通告你甚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何如算懂得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培养(教训),你懂得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培养你的学识,你都懂得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患有吗!(薛金星《中高足课本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了解这个事理?(杨润根《觉察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应付知与不知的立场吧:懂得便是懂得,不懂得便是不懂得——这才是聪颖灵巧。 重心字词诠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颖,灵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讲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前)春秋时间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自豪高足,以政治见称。 本段了解:孔子说这段话事理是言行要严谨,不要夸张本人的学识和才干。要有诚挚、谦和的立场,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进修立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内省也。”(《里仁》) 孔子说:“望见有才华的人(品学兼优的人)就向他进修,指望能向他看齐;望见不贤的人,就反省本人有没有和他同样的缺陷,有要订正。” 重心字词诠释: 思:指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齐:看齐 贤:品学兼优的人 焉:句末口气词 本段了解:要向统统人进修,随时到处都要留神进修。谦逊进修,以人为鉴,扬长避短。
第七则:进修立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私人在一同行走,此中肯定有可做为我的教师的人,要取舍他们的益处来进修,假设看到他们的缺陷要反省本人有没有像他们同样的缺陷,如有,要一同加以订正。” 重心字词诠释: 必有我师焉:此中肯定有可做为我的教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此中”的事理。 三:泛指屡次; 焉:兼词“于之”,在何处;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成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认为己任,不亦重乎?死尔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梦想的人不成以不肚量广大,意志刚强,由于他负责侧强大的职责(或负担),道路又很边远。把完结‘仁’的幻想看做本人的职责,不也很强大吗?直到死才中止,这不也是很边远吗?” 词语诠释: 弘毅:肚量广大,意志刚强:强项,勇毅 仁:这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和气待人 已:收场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而后知松柏往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酷寒的时节,才懂得松柏(bǎi)是结尾落叶的。深入含意:人们要禁受得住时候的磨练,也以松柏为喻,谈人该当具有刚强的风格! 之:这边的之是构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缔句子的自力性,变为偏正构造,不译或牵强译做“的”。 岁寒:一年中的酷寒时节,深冬 而后(古今词):然,后。事理是隔开来诠释的。然,如斯。后,往后。 士:有梦想的人。 本段了解:本段借松柏往后凋比方一种刚毅不服、不顺俗流、维持节操、刚毅不拔的社会局势。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也许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也许终生践诺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也许便是‘恕’字吧!本人不喜好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他人身上。” 重心字词诠释: 一言:一个字。 行:践诺。 其恕乎:其:也许,大概。恕:用本人的心来猜想他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和气待人。 欲:喜好,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也许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理是本人不肯意的事宜的不要施加给他人。它在今日的社会品德素养方面有主动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必要的时候,今义:时候。“习”:古义:复习,今义:进修。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逐日,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大都,虚数今义:数词,三。与伙伴交而不信乎:“信”古义:诚恳,诚挚,今义:信任。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学识,今义:从前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夸大了局限)。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好处,今义:爽快。“从”古义:随从(进修),今义:随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夸大了局限)。可认为师矣:“也许”:古义:也许(凭仗)把,今义:也许、同意。
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日,天天,名词做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旧学识,描述词做名词。新,新的学识,描述词做名词。传不习乎:传,讲授的学识,动词做名词。学而时习之:时,名词做状语,可译为依时。择其善者而从之:善,描述词活用做名词,指“好处益处”。见贤思齐焉:贤,描述词活用做名词,可译为至人。齐,描述词活用做动词,示意看齐。岁寒,而后知松柏往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劳活用做状语。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的古字,雀跃,起兴。是知也:“知”通“智”,聪颖,灵巧。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逐则表明
第一则是进修法子和私人素养,启迪人们深爱进修,巩固自律。
第二则是进修法子,讲学识的秉承和改变。
第三则是进修法子,强调复习对学识的须要性。
第四则是进修法子,强调进修要和考虑相连合,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相干。
第五则是进修立场,经过对话阐发了聪慧勤学、谦逊请示的难得。
第六则是进修立场,正直进修立场、抬高思惟素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本人。
第七则是进修立场和私人素养,强调不管何时何地,都要谦逊向他人进修,同时要有正直的进修立场。
第八则是私人素养,强调怀有梦想就该有刚强的意志。
第九则是私人素养和社会局势,强调要禁受得住时候的磨练,刚毅不服。
第十则是私人素养,强调要学会换位考虑。
统共三类:进修法子,进修立场,私人素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相关进修法子、进修立场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语,每一则都抒发了渊博的事理,不但体例丰盛,况且文字也颇具特性,句式划一,调子调停,读起来相当流利,富饶沾染力
非凡句式
(1)判定句是知也(“也”表判定)(2)省略句1.也许(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乐”的诠释
不亦乐乎的“乐”不该该读yuè,而该当读lè。
由于这个成语最先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处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朱熹的解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中尚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解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日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做为安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看来“洛”、“乐”的韵母同样,加之声母都是l,自然完满是同音字了。这在南边人是对照简单了解的,由于南边土话保存更多的古音,比如在福建的土话里,“洛”和“乐”发音完全同样,都读成lok。以是今日用平常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该当和“安乐”中的“乐”字同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例:音乐)、lè(例:安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尚有一处也有不少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解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保守的拼音法子——“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至今日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看来,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做为“喜好、喜好”的事理时该当读yao。
概括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紧要有三种:(1)做名词用的事理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做描述词用的事理是“雀跃、安乐”,音lè。(3)做动词用的事理是“喜好、喜好”,音yào。
一词多义
1.知:(1)懂得(人不知而不愠)。(2)明晰(诲女知之乎)。(3)是知也(通“智”,灵巧)。2.而:(1)变化连词(人不知而不愠)。(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4)递进连词。(5)润饰连词。(6)因果连词。3、之:(1)代词。(2)助词。(3)口气词。4、信:①与伙伴交而不信乎:诚恳、诚挚。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③谓为信然:切实。④信义著于四海:名誉。5、道:①任重而道远:道路。②策之不以其道:法子。6、士:①士不成以不弘毅:是有梦想、有做为的人。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7、故: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学识(描述词用做名词)。②桓侯故令人问之故:特殊。③故正人有不战,战必胜矣。故:以是,是以。④既克,公问其故。故:缘由,原因。
所涉成语
:指安乐得没法描述。:死了往后才中止。描述为终了一种负担而勉力终生。:复习旧的学识,赢得新的了解和意会。也指追忆从前,能更好地懂得如今。:比方负担强大,要阅历长久的勉力。:指取舍好的学,遵循好的做。:见到品学兼优的人就想向他进修,和他同样。:一些人中肯定有也许做为我的教师的人。指该当谦逊地向统统有益处的人进修。:本人不想做的事宜,不要强加给他人。
预览时标签不成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