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孝经 >> 孝经评价 >> 中华国学演进小史

中华国学演进小史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的治疗方法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华国学演进小史约自黄帝起有道,道贯天地人三界,道为本源,外显为德。道以天地自然为主,为道学,自老子起。道以人以主,为儒学,自孔子起。道以来世为主,为佛学,东汉始入。佛学以顿悟为主,为禅宗,自武周起。儒学以仁为本,外化为气,为关学,自北宋张载起,开理学之先。儒道融合,天道而人理,为理学,自南宋朱熹起。儒佛融合,起心动念,为心学,自明王阳明起。朱熹似神秀,阳明如慧能。儒融西方文化,为新儒学,自民国起。儒融马列主义,为新国学,二十一世纪起。新儒学新国学畅开胸怀拥抱世界,五湖四海如一家,互助合作向未来!一一国学联盟乾国联国学院韩歌子二O二二年四月十九日和平门

谷雨到,养生建议:1,柔肝疏肝(户外活动,与朋友聊天,唱歌,效游。等)2,健脾袪湿(多吃白扁豆,山药,薏仁,白萝卜,小米。,冬瓜。,芡实,莲藕,芡实等)3,警惕过敏(出门戴口罩,穿长袖长裤),愿亲们安康[合十][玫瑰][玫瑰][玫瑰]

一一西安吕普遍

利令智昏

智慧卡片原创·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04-:45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看着食物好吃,不知不觉就吃多了,结果身体好长一段时间都不大舒服。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一条明显能看出来是错误的路,却总是有人会去选择,以至伤人失财?

《史记》中的四个字,为我们揭示了答案——“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原文是这样记载的:“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赵国的平原君,贪恋韩国上党这块土地,结果把战事引到了自己身上。以致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伤亡士卒达40多万,都城邯郸也差点被攻进来。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其实早在春秋时期,这样的故事,已经上演过。《史记》中“唇亡齿寒”的故事,你可能记忆犹新。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献公好战,一直想攻打旁边的虢国。可是,攻打虢国,必须借道虞国才能过去。问题是,虞国虢国两国结盟,虞国怎会借道,让自己去攻打其盟国呢?晋国大夫荀息见状,就给晋献公献了一计。晋献公依此计而行,最后,还真的借道成功了。

原来,虞国国君贪财,荀息建议晋献公投其所好,把晋国的国家至宝——垂棘产的玉璧和屈地产的宝马,送给虞君。

虞国国君摸着晋国送来的玉壁,看着晋国送来的宝马,爱不释手,垂涎欲滴。心想,跟虢国结盟这么多年,也没得到这样的好处。晋国想灭它,我也阻挡不了,不如送晋国一个顺水人情。面对身边大臣的极力劝谏,“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虞国国君已经全然听不进去。一意孤行,决定借道给晋国。

结果,晋国借道虞国,灭了虢国,在班师回国途中,顺道灭了虞国。送出的璧玉和宝马,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晋国,而虞公却变成了晋国的阶下囚。

《素书》讲“幽莫幽于贪鄙”,意思是,这世界上最危险的,莫过于贪婪。换句话说,就是利令智昏。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虞国国君,还是战国时期的平原君,都是在启发我们:一个人的贪心、贪念,会完全遮蔽他的智慧。一颗贪小利的心,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乃至一个国家的前途。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对食物的贪欲,让我们自动忽略了贪食对健康造成的损害;同样,因为贪恋可能的利益,对于明显的错误及后果,我们都会视而不见。这就是“利令智昏”。

对此,古人有怎样的智慧给到我们呢?在此,再次一起重温孔子对我们的教诲: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以史为鉴,去除私心贪欲,才能真正拥有智慧,成就大事。

你都不好好说话,为何怪孩子脾气不好?中教未来之星-04-:00点击蓝字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一一柳慧

尊君亲师的美德王浠贤诗教嘉祥华夏孝文化学会-04-:51

尊君亲师的美德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古代有“人有三尊,君、亲、师”的说法。所谓君,明看是君王,其实是国家。尊重君王就是忠于国家。所谓亲:就是自己的家人,父母等,生养自己的人,必须孝敬。所谓师:就是教过自己的老师,给自己授业、传道的人,必须尊重老师。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吕氏春秋·尊师》说“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韩愈在《师说》中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古代对教师的尊称很多,西席便是其中之一。为什么尊称老师为“西席”呢?

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家塾教师和官僚们的幕客,都称为“西宾”,又称“西席”,主人称为“东家”。所以古人尊称授业解惑之师为“西席”。

古时有一个秀才考上了状元,为师父写了一幅对联:

西席桃李满桑梓,降账珠玉尽楷模。

这幅对联有六个典故,这六个典故充分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爱戴、敬佩、感恩之心。这就是孝心,孝行。

典故一:西席。

西席:即老师。古人除了尊称老师为“夫子”、“先生”、“恩师”外,何以还尊称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此事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他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原来,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墙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老师尊称为西席了。

典故二:桃李

桃李:喻指门生、学生。典出《韩诗外传》七:“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要了解这段话的意思,还须知道此话是何人对谁说的。原来,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因他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了北方。在北方他遇到个叫简子的人,就大发牢骚,抱怨那些受自己培养、保举的人不肯为他出力。简子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便可以在树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那么,不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满身长的刺还会刺人。”接着简子又说:“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你选拔的人本来就是不应该选拔的啊!”——这里简子以“种树”来喻“育人”,既形象又深刻。后来,人们就把老师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喻称为“桃李”。并渐渐地把凡所教育的学生、栽培的后辈都称作“桃李”了。如“门墙桃李”、“桃李满天下”。

典故三:桑梓

桑梓:桑梓是桑树和梓树的合称,它们都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好树木,古人常常在家园四周栽种这两种树,这里喻指家乡。此典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四句诗译过来大意是:我见到了桑树和梓树,便想起家园四周父母也种了它们,于是便恭恭敬敬地对着它们,何况来到父母跟前呢?所以见了父亲,没有不抬头仰望着,所以见了母亲,没有不贴身依靠的。基于这样的诗意,《后汉书》也曾有“松柏桑梓,犹宜恭肃(面对松柏桑梓,就应该现出恭敬肃顺的样子)”的句子。正因为桑树、梓树是父母亲手栽种的,而它们又生长在家乡,后人便用它们来喻指家乡;又由于简洁顺口的需要,人们便把这两种树名简缩合称为“桑梓”,因而,桑梓就渐渐地成为家乡的代称了。

故四:降账

《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列传上〉: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人长得漂亮,有才华,善于言辞。以前,京兆挚恂隐居南山,用儒术教授生徒,不应征聘,名闻关西。马融从他游学,博通经书。挚恂赞赏马融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马融才高,学问渊博,是当世的通家。教授辅导学生,常以千计。涿郡卢植,北海郑玄,都是他的学生。会鼓琴,好吹笛。放达任性,不为儒者的小节所拘。房屋器用衣物,崇尚奢侈,常坐高堂,挂红纱帐,前面教生,后有女乐。弟子按次传授,很少有进入室内的。

这里用降账代表老师。

典故五:珠玉

1.珠玉是用玉琢成的珠。2.比喻花蕊。玉珠是用玉琢成的珠。《左传·桓公二年》“袞冕黻珽”唐孔颖达疏:“天子白玉珠十二旒;三公诸侯青玉珠七旒;卿大夫黑玉珠五旒。”《晋书·舆服志》:“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魏书·李预传》:“妻常氏以玉珠二枚唅之。”

这里用珠玉代表老师的学生优秀。

典故六:楷模

楷树,果实椭圆形,红色,木材细致。相传这种树最早生长在孔子墓旁,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似为众树的榜样。

模树,据传说生长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主张“明德慎罚”礼贤下士的周公坟上。

这两种树都因生长在圣贤的墓旁,其形状与质地又为人们所喜爱、钦敬,所以后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为师表的模范榜样人物称为楷模。

华夏孝文化嘉祥论坛组委会

嘉祥华夏孝文化学会

华夏曾子孝道奖评委会

忠孝行天下

仁义传千秋

欢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就是生命。生命由时间累积而成。任何一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达官显贵,富豪商贾,不可能多一分一秒;山民村夫,平民百姓,绝不会少一分一秒。在这一点上绝对平等。每个人都是时间的主人,拥有绝对支配权,使用权。

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还是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是牢牢把握主动权,整体筹划,精打细算,不浪费一分一秒?还是把支配权交给他人,昏头昏脑,为他人作嫁衣裳?将决定自己人生是否精彩?能否活出个人样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孔子在岸边感叹:“时间如流水,昼夜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离世前,回首往事,如果上不愧天,下不愧地,中不愧良心,就可以心安理得,安然退场,此生无憾矣!

看看董仲舒、康有为、陈焕章们的天---东海客厅批蒋庆原创余东海东海儒钟-04-:42

看看董仲舒、康有为、陈焕章们的天---东海客厅批蒋庆

余东海

多年来多次见某些学者包括儒家学者,把两汉时代说成人格天信仰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把董仲舒当成天有人格论的代表,都是误读。蒋庆在其新作《论语之“天”全为“人格之天”考》中说:

“纵观两千多年之儒学史,“人格之天”信仰有其占主导地位之时期,两汉之经学时代是矣。虽然上述五次挑战使儒学“人格之天”信仰遭受沉重打击,却一直有儒者逆“去人格之天”之众流而坚守儒学“人格之天”之纯正信仰,使“人格之天”信仰成为儒学另一源远流长之学术正统。汉之董仲舒、鲍宣自不用说(当时黄老影响仍甚),宋之赵抃、明之王启元、清之许三礼与民初之康有为陈焕章以及众多礼学家经学家是其荦荦大者也。”

把两汉时代说成人格天信仰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历史误会。孔子之后,人格天就已经彻底丧失主导地位。历代圣贤大儒,对此皆有正见。认为董仲舒、康有为、陈焕章们主张天有人格,纯属看朱成碧和想当然。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天之仁无穷极论”都符合易经太极大义,但并不指向天有人格。董仲舒言:

“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人虽生天气及奉天气者,不得与天元本、天元命而共违其所为也。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为也,继天之所为而终之也。其道相与共功持业,安容言乃天地之元?天地之元奚为于此?恶施于人?大其贯承意之理矣。”又言:“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春秋繁露·玉英》)

可见,论及万物之起源,世界之根源,董仲舒与孔孟一脉相承,皆直承于大易。其信仰的天即是元,分而言之,乾元坤元;合而言之即太极,也可以用乾元代表。

这个元也是对于“一”的形容:“《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汉书·董仲舒传》)

所谓大始正本,就是对一元大大尊崇和正确解悟,如此为君才能正心,为臣才能正君心,然后百官万民四方一切得正。

陈焕章也彰明昭著地明确宣示天无人格。吾在《性即天论》一文中指出:“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倡导孔教的陈焕章亦持“性即天论”。他说:

“夫道一而已矣!一者何也?曰仁也。仁,天心,故仁即上帝也。以宗教家言之,则名之曰‘上帝’;以哲学家言之,则名之曰‘元’;以伦理家言之,则名之曰‘仁’,其实一也。上帝为孔教之主脑,仁亦为孔教之主脑。故《尸子》曰:‘孔子主仁。仁为天心,亦为人心,故欲尽人以合天,则求仁可矣。’然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我欲求仁,将何所着手哉?《论语》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故恕能尽仁之方也,《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论语》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能尽忠恕之道,即能尽仁之道,亦即能尽上帝之道。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此之谓也。”

显然,陈焕章与程朱一样,将元、太极、大一、上帝、仁、天心划了等号。这一点,恐怕大出“性外拜天”的蒋庆和当代宗教儒之意料。

康有为学术问题最多,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未能将儒家宗教性功能和宗教化追求区别开来。也。

但是,康有为问题再大,也未幼稚到倡导人格天的地步。在《春秋董氏学》康有为在引用了《易经》“大哉乾元乃统天”后,指出元为天地之本:“孔子之道,运本于元,以统天地,故谓为万物本始终天地。”

又言:“元为万物之本,人与天同本于元,犹波涛与沤同起于海,人与天实同起也。然天地自元而分别有形象之物矣,人之性命虽变化于天道,实不知几经百千万变化而来,其神气之本由于元,溯其未分,则在天地之前矣。”

可见康有为对于形上天道的认知与孔孟相符。其对天道的某些拟人化说法,不足以为信仰人格天的证明。

由于宗教化追求,康有为身上的教主心态表现得特别明显,并将孔子视为教主。东海早就指出,儒者可以为君,可以为师,唯独不可以为教主,不能有教主心态。孔子圣人也自知圣人,但从无教主心态,更无教主姿态。

曾有厅友问:“夫子有天下莫能宗予的話,算不算教主心態?”东海答:孔子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这只是孔子临终前的一句感慨,莫能宗予即莫能宗予所倡之仁、之道,与教主心態毫无关系。东海亦曾感叹,马邦无道久矣,不知何时才能归仁。归仁就是认祖归宗。教主心態是好为人师,自居教主,绝对正确,唯我独正,不必理解,信我则义。

注意,教师和教主有别。两者都有尊严,但教主的尊严具有绝对性,教主的话语不容质疑和异议。师道则大不同,师生差等中有平等,教学相长,疑义相析,师不必贤于弟子,可以向学生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可以当仁不让。孔门师生就是最好的榜样。

特此重申:宗教精神不可无,有信仰也;教主心态不可有,君子免焉。文化、教育、政治诸界,都需要自由开放、广大包容、从善如流、海纳百川的精神,都应该鼓励欢迎批评异议,来不得教主心态和姿态。教主心态为师,必然误人子弟;教主姿态为政,必然误民误国。有宗教心态和姿态者,从教从政做学问,皆大不宜。这种人适合从事宗教事业,或传某宗教,或自立新教。

-4-20余东海集于青秀山下独乐斋

阅读文章已于-04-20修改孔子到武城视察子游做官,先从他的管理人才角度进行调查很有启发!原创太哥儿習儒斋-04-:10收录于话题#孔子40个#论语86个?

今天,学习《论语》雍也篇的第十四章。

这一章,孔子考察学生子游的做官实践。

请看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请看译文。

孔子的学生言偃,字子游。他做了鲁国的武城这个地方的长官。

孔子考察说:“你在那里当官发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抄近路,没有公事也从不到我屋子里来。这个人称得上人才。”

 鲁国的城邑武城在今天的山东省费县西南。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他也成为孔子的学生。

这一章,孔子问子游的这段话,表达出这样几层意思。

一、孔子认为,做官的首要责任是重视和发现贤才,并且使用人才。这是考核当官的重要指标。

二、子游被任命为武城宰,这是孔子教育取得的重大成果,值得肯定。

三、子游表彰澹台灭明为人奉公守法并且有所不为的高尚品格,同时也反映出儒家的推举贤才的标准:任用正直诚实、公私分明的人。当时的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接纳和发现各种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诸侯国争夺土地的有用之才。孔子所赞许的却是有仁德、有正直品质的贤能人才。

?

孔子的学生子游做武城邑的宰官。孔子就问他,武城邑这个地方得到了人才了吗?古时候的为官之道,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本地区发掘人才,并向国家推荐有贤德的人才,这项功绩在官员任期当中的重要性,表现在没有发现任何人才,没有向国家举荐人才,那就是失职。这个理念就源自于《论语》的这一章。

孔子见到子游去做官,问他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举荐澹台灭明,理由有二:

第一是此人行不由径,即走路的时候,从井田以外的路走过来,不从小路走。周礼规定抄小路、走快捷方式,不合礼。周公制礼,在春秋时期,礼的条文还在但基本没人遵守,贪个方便走捷的人太多。唯有澹台灭明依然守着这个周礼,很难得。澹台灭明是一个守规矩的人,也证明他知止而后能定,就像佛家弟子拥有戒定慧的功夫。即使天下人都不遵守礼了,但是澹台灭明还守着礼,所以子游赞赏他、推荐他。

第二是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澹台灭明跟子游本是同门师兄弟,都是孔子的学生。子游做官了,如果不是公事,澹台灭明就不会去造访子游。说明澹台子羽很守本分。守本分的人,品行端正,绝对不会有丝毫的攀缘心,就不会借着这个同学关系为自己办私事。现在的人们都很看重拉关系,跟一个官员有点关系,正好可以图取利益。澹台灭明却从来没这么做,可见此人很廉洁无私,是一个大好人才。

?

孔子曾感慨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宰予能言善道,他在孔门四科里擅长言语。因为言语讲得多必然有失真实。孔子发现宰予昼寝,白天还睡懒觉,懈怠,听其言信其行,现在因为宰予这个睡大觉的事情,只能听其言观其行。他不再相信宰予的话,因此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孔子还曾经看不起子羽,觉得面貌太丑陋,不想收他为徒,后来发现自己错了,不能以貌取人。因此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就是澹台灭明。

孔子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两个过失,孔子自己检点自己,就不怕发露忏悔。做错了就承认,就忏悔,就做一个好样子。澹台灭明同学非常用功并且成为一代名师,并且非常尊师重道,后来拥有弟子三百多人,相当有名气,仍然尊敬孔子,崇奉孔子之学说,成为尊师重道的好榜样。

子游举荐澹台灭明是真正的人才,说明子游看问题很深刻。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最重要的第一点,必须是一个守本分的人,一个老实厚道守规矩的人,自然就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教诲,不折不扣的完全照做细节上的事。这种人真的可以千里托孤,是一个稳重的人,是一个信得过的、靠得住的人,这就是人才。果然不出子游的所料,澹台灭明真正成为一代孔门大儒。

?

 

太哥儿

世界的本质——世界所有之争,都是气场能量之争,强弱主客之争,一物降一物!从本质观之,不管什么主义,都是为了争当霸主掌控支配他人,一切皆不离阴阳五气在人性之体现即众生之名利欲!个人、团体、国家无不如此!战争背后的本质就是丛林法则的资本主义制度与共同幸福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争,即公与私之争!无论什么制度下,遭罪的永远都是被初落后的弱者!人们都喜欢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但如果这样的社会制度一旦出现贪腐、出现间谍汉奸而变质变味,挂羊头卖狗肉,那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为恐怖!

一一陈厚源

家校共育培养好孩子(家庭幸福密码之九十八)原创为朋家风研究院为朋家风研究院-04-:32收录于话题#家校共育2个#家风涵养新思维26个#智慧家长20个#中国好家风83个#家风涵养密码80个

家校共育培养好孩子

作者:河北孙兴辉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足以说明国家、社会对家庭教育和家风涵养的重视。但是,现实中,学校教育和家长对学校的期待存在差距和矛盾。这个矛盾还很大,造成家校教育协调,割裂着孩子的成长。使得教育效能大打折扣。

所以,实现家校共育迫在眉睫。两者必须做到教育方向一致,同时互补互相促进。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了解家长的需求。家长知道学校在干什么。充分掌握《十八大教育方针》的内容和落地到家庭生活学校教育之中的方法。

《十八大教育方针》是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培养,进行了阐释。家庭也要从这五个方面和学校及时沟通形成共育。家庭首先更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