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孝经 >> 孝经评价 >> 孝道的原则和基石

孝道的原则和基石

一、孝道的原则——爱心的体现

儒家的伦理是仁爱,仁爱的根基是孝,因此如何实践便成了极为重要的问题。先贤孔子、孟子及儒家经典《孝经》都作了规范的阐释,说明了孝道的原则。概而言之,对父母的孝,不外乎生养、死葬、后祭。

1、生养:《孝经》提出孝道的原则是“五备”、“三除”。所谓“五备”即“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亲的五条原则:平时要爱敬父母;供养要心甘情愿,表现出快乐;父母生病时要忧愁,及时寻医找药;父母去世时要悲哀;祭祀时要严肃。值得注意的是,孝道的五原则,有三条都是在谈父母生前的奉养。“三除”则是对孝子品德的要求: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为私利与人争斗。

《吕氏春秋·孝行览》也把“养”归为“五道”,从住、吃、娱乐、心情等多方面阐述孝养父母:住要宽敞房屋,见要五彩缤纷,听要音乐悦耳,吃要营养丰富,侍候要和颜悦色。

供养父母,是孝道的主要内容,所以不供养就是不孝。战国时的孟子认为上流社会有“五不孝”,其中三不孝都与“供奉”密切相关。他说:一、懒惰怕苦,不挣钱供养父母;二、好赌博好饮酒,不供养父母;三、好钱财,只顾妻子,不供养父母;四、只顾自己享乐,不走正道,使父母遭到羞辱;五、好勇斗狠,危及父母。

2、死葬:关于丧葬,孔子主张有二:一是努力把丧事办好,二是丧葬之时要求孝子要体现出失去父母的真正悲哀。值得注意的是,当今有些人往往是“薄养厚葬”,至于显出对父母死后的哀戚,更无从说起,请一些哭丧妇女,演出一场干哭、干啕的滑稽戏,如俗话所谓“在生不孝,死后干叫”。

3、祭祀:祭祀是孝道第三个重要内容。孔子在祭祀方面论述不多。季路问他如何事鬼神,孔子答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谓懂得事人,才能知道事鬼,事生前的父母,也要祭祀死后的父母。孔子说祭祀死去的父母,就像父母在生一样。

二、孝道的基石——道德的修养

中国传统道德的大厦重视基础,是以孝为基石,为根本的。西周召康公告诫成王说,治国要任用贤才,贤才的标准是以孝为主、德为辅。《诗经·大雅·卷阿》说:“有凭有翼,有孝有德。”意思是以孝为凭借,为依靠,而以德为羽翼,为辅佐。这是从渊源或根本上说的:抓住孝这个基石,德的大厦就可以建成。后来,《孝经》的首章就说:“夫孝,德之本也。”孟子及《礼记》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事亲是孝,从兄是悌,仁义的根本就是孝悌。其他品德如礼、智、信、乐都是在孝的基础上培养,发展起来的。

所谓“修身”,必当养成良好的道德,"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今天钱穆先生总结论述说:“中国社会伦理,乃奠基于家庭而家庭伦理,则奠基于个人内心自然之孝弟(悌)。”《白虎通》说:“孝道之美,百行之本”道的实践中,逐渐养成多种美德,这是基于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任何一种美德都与爱密不可分,而人世间最真实、最淳朴、最接近人的本性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这种爱是永恒的,超越时空的;二是孝道的内涵与其他美德有着广泛而又密切的关系。比如传统的道德忠、义、礼及谦逊、克私的萌端,都可以追溯到孝。下面我们便分别简单论之:

1、忠:忠孝为忠之本,忠为孝的升华。《孝经》上说:“以孝事君则忠。”“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吕氏春秋》也说:“人臣孝,则事君忠。”“忠者,孝之推也。”这主要由于孝与忠的内涵相同。

2、义:义最早含义是给人(或物)以恩惠,即“利物”。《易经·乾卦》说:“利物足以和义。”是说人要像上天一样,给万物以恩惠,使之各得其宜。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也叫“义”,自然也有报恩的成分。孟子说:在家尊敬兄长,在外尊敬长辈,这就是义。这也是从孝而升华来的。在家由孝而悌,“悌”就是义的根本或者萌芽。

3、礼:礼本指道德外在的规范。《礼记·曲礼》说,礼,就是决定亲疏、明辨是非的规章,所以又用礼来规范孝道行为。从内容上看,礼主敬,而爱敬父母又是孝的主要内容,所以孝,又是礼的萌端。

4、谦逊:谦逊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其养成也与孝密相关。一本只有一千八百余字的《孝经》,多次提到为人要谦逊。从《天子章》到《庶人章》,都强调各类人都要做到谦逊。比如《天子章》说,天子“不敢恶子人”、“不敢慢于人”,这是什么意思?所谓“天子”,老子天下第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完全掌握了臣民生杀予夺的权力,可也不能乱来因为他也是父母生的,“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蛮干胡来,引起臣民造反,就将失掉江山,得罪祖宗,成为不孝子孙。天子有所不敢,下面的大小官员更不敢了。到于普通老百姓,要“谨身节用”,供养父母,仍需要谦逊。

5、平私去贪: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说:“孔子仁的含义是克己而为人的利他行为,他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孝是仁的根本,也是一种克己、平私的利他行为。只不过孝的对象化明确,范围也小。没有这种在小范围内、对象明确情况下的克私,是不可能在大范围内表现出利他行为的。贪欲的产生及其危害,《礼记·乐记》阐述得最清楚:外物感人无穷,人如没有道德来约束,人将变成物欲的俘虏。

“孝道之美,百行之本”,综上所述,大爱金孝提出并推行中华“行孝节”顺应天意人伦,通过行孝节发扬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提高人们爱的意识与道德修养,树立良好家风,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