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义崔栢滔学而篇第九章

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③归厚矣。”

①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终,郑注,老死曰终,《礼记·檀弓》说,君子曰终,小人曰死。旧注说:慎终者丧尽其哀。②追远:远指祖先。旧注说:追远者祭尽其敬。③德:此处指因其天性形成的民风民俗。《乐记》云,德者性之端也。《淮南子·齐俗训》,得其天性谓之德。

曾子说:“依孝道的原则行教化,以丧礼来谨慎地对待亡者,以祭礼来表达对远代祖先有所追念,自然会转化民风,使之归于本性的仁厚之德。”

这也是孔门学问至德要道之一,是孔门学问中,在完成自己修身修德之后,由己推人,化民以德的方法。

《论语》19.17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朱子《集注》“致,尽其极也,盖人之真情所不能自已者。”孟子四端之说与此一脉相承。

孔学注重人心初机,在人诚心发动之处发明要道,推而广之,而成至德。

亲丧之时,才触发人性之端始,真情有不能自已的流露,孔学重视开发这个人性发端的时机,让人借此去认识人性中深层次的内核,培护这点点星火,使成燎原之势,最终绽放出人性的光辉。用现代的话说,这是孔门学问的心理学基础。可见孔门学问不是空中楼阁,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

追念远祖,使百姓都能念及祖德的积累,而厚积自己德行的根基。

时常想到人人都有命终之时,以及思考命终之后,自己如何去被人评说怀念?而一旦人能够念及自己会有命终之后,以及对命终之后所能获得的待遇有所期待或警惧,则必谨慎对待现在的每一天,对自己日常所言所行,在日常事务中,自厚其德,这样下来,其效果也就不仅仅是有备于来日他人对自己有所追忆了,所谓生前死后名。当然,如果希望得到这样的效果,必然还要在民生基础上营造相应的配套环境。

钱穆说:活着的人相处,容易掺杂着功利计较之心,而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深情厚意,往往因此而不容易见到了,面对死者的时候,就只剩下情谊了,没有了换取报酬的念头,就很容易见到情谊的深厚,故丧祭之礼能尽其哀与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趋于敦厚。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孝经》说:“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以孝道行治化的结果。

孔安国注:“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

孔子杏坛讲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