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五经四部rdquo考

白癜风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6.html

四部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专用术语,指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目前所知最早的四部分类法是西晋荀勖的《中经新簿》。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隋书经籍志》,四部分类法才正式定型。然而,在东汉到魏晋时期,又存在另一种含义的“四部”概念,常与五经并称为“五经四部”,其用例如下:

(1)郑康成多臆说,人见其名学,为有所出也。证案大较,要在五经四部书,如非此文,近为妄矣。若子所执,以为郊天鼓必当麒麟之皮也,写《孝经》本当曾子家策乎?(《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引孔融《与诸卿书》)

(2)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注引曹丕《典论·自叙》)

(3)李譔,字钦仲,仁子也。少受父业,又讲问尹默,自五经四部、百家诸子、伎艺、算计、卜数、医术、弓弩机械之巧,皆致思焉。(《华阳国志》卷十下)

(4)以次问春秋四部诗书三礼之家,皆复无以对矣。皆曰:“悉正经所不载,唯有巫咸甘公石申海中郄萌七曜记之悉矣。”余将问之曰:“此六家之书,是为经典之教乎?”彼将曰:“非也。”余又将问曰:“甘石之徒,是为圣人乎?”彼亦曰:“非也。”然则人生而戴天,诣老履地,而求之于五经之上则无之,索之于周孔之书则不得,今宁可尽以为虚妄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八《释滞》)

(5)五经四部,并已陈之刍狗,既往之糟粕。所谓迹者,足之自出而非足也。书者,圣人之所作而非圣也,而儒者万里负笈以寻其师,况长生之道,真人所重,可不勤求足问者哉?(《抱朴子内篇校释》卷二十《袪惑》)

(6)其五经四部、军国礼服,若详用乖越者,正于事迹非宜耳。至于汤药,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本草经集注》(辑校本)卷一《序录》)

综合以上用例可见,“五经四部”一词出现在东汉末,魏晋时比较流行,此后未见更多使用。东汉末四部分类法尚未产生,且也不符合“五经四部”的语境,故其含义当另有所指。

关于“五经四部”之“四部”的具体含义,清人钱大昕最早有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