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身边事#近日,江西师大“最文艺的家书”的李福言老师又给16级汉语言的同学出了一道期中作业:用小篆在竹简上誊抄《孝经》,共抄写字,提前抄完的同学说,过程艰难,一个字都不能错。网友:想上这位老师的课。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古人讲求礼义廉耻,司马懿与曹冲三天师生情义,却甘愿为之守灵三年,足以感动所有人,更重要的是感动曹操。听听司马懿这段感人肺腑的话,“未免冲公子在泉下孤独寂寞,鄙人愿意陪他三年,每月初一十五,为他烧一些书籍,讲一些诗文义理,也算是尽了一点为人师表的义务,请求恩准。”作为最疼爱曹冲的曹操,当然是感动的涕泪交加。
曹植在七步诗中讥讽曹丕同根相煎、内部相残之前就先暗示了外部有敌人挑拨离间,希望兄长不要落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陷阱。这些敌人是谁,在哪里呢?他们就藏在诗中——持作羹的人、滤豆汁的人、燃萁火的人。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1]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大家为江西师大“最文艺的家书”的李福言老师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