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儒学”想必大家都不觉得陌生,我们先贤孔圣人就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家学派的思想其实从中国文明初始——夏商时期就初现端倪,直到春秋时期孔子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它升华成一个完整的学派思想。
“儒学”的思想细究起来既广泛又复杂,它不仅仅包含教育、君臣、伦理等方面,更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到“儒学”就不得不提孔老先生的一大作为——第一次打破了教育垄断的局面,开设了自己的私人课堂,不限学生,不限流派,让更多的人能够受到文化和教育的洗礼。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孔老先生才能够将自己创立的“儒学”思想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就像在春天播下了一颗种子,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繁衍成了一片碧绿青翠的原野。
“儒学”思想,起源于春秋孔子,受挫于先秦,重拾在汉代,自此以后,取长补短于诸子百家,生生不息。
一、“儒学”的起源
东周时期“儒学”其实从东周开始就已经初见端倪,在那个时代,周王室统治力衰微,诸侯分立对王权有着极大的威胁,礼法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苦不堪言。这个时候知识分子开始活跃起来,秉承着一颗救国救人的赤子之心,人人争先出书立著,想要为平定混乱、安国立邦尽上自己的一份力,儒家学派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道家、法家、墨家也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后世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末年经过了夏、商、周将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文化发展后,“儒学”的种子其实已经萌芽了。春秋末年,孔子在继承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它整理成了一个完整庞大的思想体系。春秋时期,阶级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社会动荡百姓难安,传统文化权威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不仅是对统治阶级的期望,也是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将这个字贯彻始终。此外,孔子也主张维护周礼,虽然这是他的“儒学思想”中陈旧保守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孟子是除孔子外另一位儒学大家的代表,他在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统治阶级应该对百姓施以仁政。此外,他认为百姓的力量大于君主的影响力,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除此之外,他认为应该反对苛政的存在,从政者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百姓受益,而不是一心搜刮民脂民膏,导致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秦始皇时期由于“儒学思想”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古代朝廷建立专制体制的威严,许多学子深受“儒学思想”影响,在朝廷政事上有独立的想法。在这一环境下,秦始皇为了在思想上绝对统治,保证朝廷专制的地位,下令将许多民间广为流传的书籍全数收缴焚烧,以此实现对民众思想的控制,避免他们接触到诸子百家学说,“儒学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过,民间的书籍虽然大多被焚烧,仍有一些经典古籍被有心人保存下来,一些古籍甚至被收入皇宫。
二、“儒学”的发展
汉代董仲舒在经历了秦朝焚书坑儒后,“儒学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一样,一度坠入低谷,直到遇见了汉代董仲舒。董仲舒作为汉武帝臣子,一心想着为国效力。他对“儒学思想”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希望能够让儒学思想成为国家的思想根本,摒弃其他思想。汉武帝同意了董仲舒的提议,儒学一跃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个时候距离孔子去世已经过去三百多年了。
董仲舒在吸收传统“儒学思想”的同时,根据汉武帝时期特有的社会情况,融合了一些道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对封建统治有利部分,形成了与孔子时期“儒家思想”有差别的“新儒家思想”。与此同时,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许多社会遗留问题也相应得到解决,用仁政来治理国家,使当时百姓度过了一段好日子。
“儒学思想”能够两千多年来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不仅是因为它本身传达出来的天人观念和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适应了专制统治发展的需要,能够起到稳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
宋朝宋朝广为流传的“程朱理学”其实是以“儒学思想”作为蓝本的。为了适应当时的发展,以及为封建等级制度进行辩护,朱熹提倡人们应该“存天理、灭人欲”,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地位。此时“儒家思想”还吸收了一部分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是宋代主要的思想学派,朱熹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明末清初明末清初“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他们对君主专制极为批判,这一思想也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轰动;有些人表示要将儒学思想和当时社会问题相结合,这一观点与我们今日“实践出真知”颇为相似;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相似规律的。
三、“儒学思想”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对东亚的文化影响“儒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也影响着周边国家历史文化的发展。其实早在公元一世纪初,朝鲜就有人能够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经典,这说明了中国历史文化对其他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公元三百多年,朝鲜还设立了太学,“儒家思想”在那时开始广为传播。在高丽王朝建立之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也致力于推广“儒学思想”,并且把儒家经典放在考试的主要科目中。
除朝鲜、韩国外,“儒家思想”对日本历史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日本许多文化还残留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子。就拿这次日本支援武汉物资上所附的两句古词来看,“岂曰无裳,与子同袍”,这两句诗来自于先秦的《诗经》。早在公元5世纪以前,儒学便已传入日本。早期去日本的儒学家不仅为他们带去了儒家经典著作,并且做过当时日本皇太子的老师,教授他“儒学思想”。后来继位之后,圣德太子制定的一些法律条例,这些条例一部分来源于“儒学思想”,甚至连这些条例中用到的词汇也大部分来自儒家经典著作。
此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日本进行了非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大化改新。主导大化改新的领袖们大多学习过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后来在7、8世纪时,日本皇帝下诏命令日本每户都要备一本书——《孝经》,日本崇尚这种“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除了朝鲜、日本外,“儒家思想”在越南其实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根据《越南四字经》讲到,“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这说明其实在三国时期,儒学教育便已传到越南。10世纪以后,越南独立,典章法制基本来自中国,政府选才主要参照中国科举制度,测试他们诗词歌赋、文章经义等水平。宋元时期,越南还刊刻过许多的“儒学思想”著作和汉字版本的佛经,可以看出越南文化受“儒学思想”的影响颇深。
对欧洲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明对于世界的贡献主要是“四大发明”,其实并非如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思想”经典著作对世界的贡献也不可或缺。说到世界近代文明,就不得不提到“文艺复兴”,当时欧洲其实形成过将近百年的中国文化热,在那里“儒学思想”和文艺复兴的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成就了欧洲近代历史发展中主导精神的思想渊源。法国大作家叫伏尔泰,当时便是中国的“儒学思想”在欧洲最大的狂热粉丝,他认为“儒学思想”是能够用来有力打击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
不论是文化还是文明,其实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共同智慧所凝结出的人类之光。东西方文化的每一次碰撞、每一次矛盾、每一次对话,都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曾经许多人都认为中国古代“儒学思想”会成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障碍和阻力,今天,中国已经用事实告诉所有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明并不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阻力,对于国家来说反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
四、后世对“儒学思想”的评价
积极层面“儒学思想”构建了完整的、系统的道德思想体系,从个体层面来说,主张“仁、礼”之德行与德性,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备思想体系。这样对于“仁”的说法,从根本上体现了我们如今的人道主义精神。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本。
就“儒学思想”而言,它更希望人性能从善的一方面出发,这是“儒学思想”在道德层面给予出的积极向上的指引,对后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影响力。
“儒学思想”不仅重“仁”,也注重“礼法”,这一观点就体现在礼制精神上,也就是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到的秩序和制度。秩序和制度是文明社会的一种基本需求,曾经的“儒学思想”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提出了这样的一副蓝图——“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想法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刻,本质上说,这也是我们当代人努力的方向。
说到“儒学思想”对后世的积极意义,就不得不提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宋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就是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万世师表耀古今”,这也反映了作为从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正统文化的“儒学思想”,也蕴含了深刻的管理智慧以及人生智慧。
“儒学思想”在经过千百年来的留存中,其实也在不停地适应着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提到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的问题。变易与更化给儒家学说带来了活力,但儒家精神也有不变的一面,这就让我想起《易》有“三易”,即不易、简易、变易。儒家原初思想的“简易”,有《论语》可证,孔子深知该说什么和不该说什么。所以出语至简,有时至于说“予欲无言”,理由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所不变者,是为儒家的理性精神和“六艺”经典的核心价值。
随着时代变迁,“六艺”也变成了“六经”,也就是六本传承下来的典籍,这六本典籍里其实蕴涵着做人和立国的基本依据,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体系中的精髓。从古至今,没有任何著作能够取代他们的地位,和现代我们所学的文学、历史、哲学也不一样。这就表示“儒学精神”即使发展至今,在中国文化中也仍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影响力。
消极意义既然是对“儒学思想”做一个评价,那么便应当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问题,一件事情有它积极的一面,必然也有消极的一面,“儒学思想”也不例外。从儒学思想的起源和核心可以看出,其实一开始它就是从动荡不安的封建社会中诞生出来的,维护的便是封建专制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起初,“儒学思想”是将人民放在剥削对象的方面进行规划的,这其实是“儒学思想”一个很大的消极因素。这本质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阶级局限性,正是这种阶级局限性使得民本思想无法在理论上自圆其说,也无法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在那个时代,“儒学思想”并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为人民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自由。
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不仅仅在政治、经济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更是影响人们一生的思想文化,“儒学思想”教导我们做人要知道礼义仁智信,尊老爱幼,心怀仁德,宽容大方,这是在教我们道德;“儒学思想”也教我们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也要深究背后的深远影响,这是在教我们做事。大多数人究其一生可能都只能参透“儒学思想”的十之一二,不过只那十之一二也已经够受用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