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年4月5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是具有人文内涵的传统节日,也兼具自然内涵——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上古农耕文明产生的伟大创作——廿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节一般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具有指导农时、农事的作用。同时清明节也被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因为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传承两千余年,至今不辍。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书》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中也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于清明节前后天气转暖,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所以又被称为“踏青节”。清明节的礼俗主题踏青郊游就是这么来的,万物生长,气候宜人,确实适合踏青郊游。那么扫墓祭祖这个主题又是从何而来呢?
《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直译成白话就是:国家的重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由此可见祭祀在古代是多么重大的一件事了,那么祭祀祖先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要安排在清明呢?祭祀的意义何在呢?
我们先来说说清明节扫墓的由来。相传在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时期,他的妃子骊姬为了给儿子争夺王位,设计陷害了当时的太子申生,导致申生自杀。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是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为了躲避陷害就带着他的几个随从流亡他国,他们四处流浪期间受尽屈辱。重耳的随从之一叫介子推,对他很是忠心。有一次重耳因严重饥饿而昏倒,介子推就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烤熟以后给重耳吃,这才救了他一命。后来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并被立为国君,他就是后世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论功行赏,封赏了很多帮助过他的人,但是却漏掉了介子推,经人提醒才想起了忠心耿耿的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已经带着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回想种种往事,倍觉愧对忠臣,但是隐居绵山的介子推有意规避,派去寻找他的人都无功而返。晋文公听信小人建议,决定放火烧山,烧三面而留一面,本意是逼迫介子推出来,没想到最终介子推却被活活烧死了。等在一颗烧焦的柳树下找到他们母子的时候,发现柳树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血书晋文公看到以后深感愧疚,于是把介子推葬在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然后为介子推立庙祭祀,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每年此时百姓只能吃素纪念介子推,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由于这一天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临近,自唐代以来,这两个传统节日就逐渐演变融汇成一个节日了,也算是双节并过,因此民间通常有“寒食清明”的说法,清明节也就成为人们怀念忠烈与祖先的日子了。而介子推也被后世尊为“春秋三杰”之一。
介子推致死都不忘告诫主公“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而晋文公同样没有忘记介子推的血书的劝谏,执政期间励精图治、整顿内政、发展军事,最终成就了晋国霸主地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清明祭祖,古来有之清明祭祀由此而来,那么祭祀的意义何在呢?《史记·礼书》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翻译过来就是祭祀天地,是报答天地覆载之德,而祭祀祖先,则是在尽孝道,感谢赐予生命之恩。这段话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所以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祭祖的重要性仅次于祭天,自古以来上至君主帝王下至平民百姓,每年都要进行祭祖仪式。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日子里,进行“祭之以礼”的追本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在不断轮回、代代传承中,构成了中华民族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
今天我们仍然又盛大的祭祖典礼清明节扫墓祭祖的礼俗主题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正如《论语》中所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祭则得福”,如果人们时常都能够真诚的祭祀,能让自己增加福分,也能够让先人的灵魂得到安息。饮水思源,不忘祖先,感念先祖的恩德,民风将会越来越淳朴厚道。
如今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早已被我国列入法定假日,为的就是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祭祖祈福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文化习俗,是父母给了我们身体和生命,是祖先给予我们文明的传承,祭祀祖先,既是发扬孝道,感念祖先的恩德,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