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亲生女儿,痛斥嘉靖昏庸,品行高尚的海

人们常说:人活在世,不能要求这个世界去适应你,而应该是你去适应这个世界!

今天的主人公海瑞,恰恰就是一位反其道而行的人。

海瑞,海南琼山人;父亲早亡,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

可能是年轻守寡,对海瑞母亲的心态有些影响,她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严苛地倾注在了海瑞身上。

在海瑞刚刚懂事的时候,就被母亲固执地”剥夺“了童年:母亲谢氏不准许他和其他孩子玩耍,要求他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样,海瑞的童年伴侣,就只有那些《孝经》《尚书》《中庸》......

失去童年欢乐的孩子,其性格注定异于常人。

母亲的教育,确实造就了海瑞坚强、耿直的性格;但是,如果再加上一些偏执,那就有些过了。

在海瑞任教谕的第二年,他的直接领导、延平府视学到南平视察工作,在学官署接见学官。

海瑞一左一右领着两名随从,走进学官署大厅。两名随从见了视学,慌忙上前跪拜,唯独海瑞屹立不动,只是对视学拱了拱手。

明朝开国之初,为体现师道尊严,确实规定学官在学校见到上级可以不跪;可是,此时百年已过,士风日下,学官们为了巴结上头,早已形成了无所不跪的风气。

这样一来,海瑞这一站,就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那么惊世骇俗!

视学对海瑞近乎藐视的行为又惊又怒,但也拿他没办法,只能是调侃一句完事:哟!你们三人,倒像是个“山”字笔架!

两跪、一站,那不是“山”字是什么?

从此,笔架先生的名头就在官场传开了。

明嘉靖三十七年(年)五月,新任知县海瑞由福建抵达浙江淳安。

新官上任,海瑞的第一把火,是取消“常例”。

明朝堪称史上“官俸最低”。举个例子:一个地方的县太爷,其工资只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元钱。

这点钱,让你养活一大家子甚至是一个家族,够用不够用自己体会。

所谓的常例,就是土政策、乱收费,巧以名目地截留各项捐税,给县太爷做个小金库而已。

海瑞查了淳安县之前的常例,结果让他极为愤怒:通过各项土政策、乱收费,小小淳安县衙,小金库居然达到每年两千多两,折合到现在,相当于人民币最少四十万。

虽然这些银子并不是县太爷一个人拿了,公费支出、招待上级以及送礼,起码能占到常例总额的一半以上;大明帝国的各个基层政府,也都是靠着这些才能正常运转的。

可是,在海瑞眼里,私设小金库、制定土政策,这些都是在开国之初明令禁止的;一切都可丢,唯有祖训不可丢!

部下说:没有常例,衙门将无法运转,取消是不可能的事。

可是海瑞不管这些:如果你们都认为常例是对的,就证明你们都错了;如果全世界都认为常例是对的,那就是这个世界都错了!

于是,包括海瑞自己的常例和所有大小官员、差役的常例一律被取消。

一句话,在那个俸禄最低的年间,海瑞不允许自己或部下、有任何的“灰色收入”。

问题是——没有常例,海瑞拿什么来维持衙门的运转?

所有人都在等着看海瑞的笑话。可是,海瑞真的坚持下来了。

买不起菜,就自己开小片荒种地;买不起柴,就让老仆自己上山去打。一件官服穿六年,补得补丁摞补丁,随便一抽就能抽出丝来;家里常年不吃肉,生活水平赶不上没当官之前......

海瑞能受苦,可不等于别人都能受苦。

于是,衙役、门子纷纷辞职。海瑞不怕:你们不干,我从贫困地区再招。

为了招人,海瑞每天出了公务、种菜,就是四处外出“招工”;别人风风光光的县令,他自己弄得灰头土脸。

别的好说,如果上级家里“有事”,份子钱怎么办?

没关系!他们真金白银,我有白纸黑字——书信一封代替。

意思到了就成了嘛!

久而久之,淳安成了上级官员嫌弃的“畏途”: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出差到那里。

没人招待嘛!

按理说,海瑞这样的清官,是官场的另类,是不为众多同僚所接受的;但是,同僚们却准备举荐他升官了。

不为别的,受不了了!

嘉靖三十九年(年),都御史鄢懋卿巡行浙江。

都御史属于御史台长官,那可是相当于中央纪检委书记,到了地方应该什么待遇,各位脑补。

这个鄢懋卿,平时就喜好排场;各地官员投其所好,在历次接待上可都是大下功夫。

得知鄢长官即将路过淳安,师爷眉头紧皱:别的官员你不理也就算了,这次是部级干部,如果把他得罪了,你可吃不了兜着走!

我们的海县令丝毫不慌:大不了充军、死罪。怕什么?本县自有道理。

海县令的道理,都写在了信中——他给鄢长官去了一封信。

信中,他这样说道:公文收到,知道您将来我县视察。您在公文里说您素来简朴,不喜欢铺张浪费、大搞排场;可是,我听说各地欢迎您的仪式都搞得非常隆重,每次宴席花费都高达几百两银子。是不是各地官员都曲解了您的意思、而把您的要求当成了空话呢......?

接到下属的这样一封信,可想鄢长官的脸有多绿?

结果,他连淳安所属的严州都没有进,就直接绕道别处了。

海瑞得偿所愿,但严州知府怒了。

据说,严州知府把海瑞叫到面前大骂一通。意思很明白:你不想和上头“处”,可别影响我巴结领导!

海瑞呢?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横眉冷对。

所有人都受不了了。

可是官场中人有的是办法:虽然你处处依祖训办事、毫无毛病可挑;但罢不了你,我还升不了你吗?

海瑞被调进了京城,在这里,他能过得舒坦吗?

不能!

在“宫婢之变”中侥幸大难不死的嘉靖皇帝,不仅没有从事变中汲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地沉迷于炼丹。

起初,大臣们也曾经勇于上书进谏,可是,当初上任时曾一怒之下廷杖一百八十人、打死十七人的嘉靖,根本不理会大家那一套;在更多的人被罢官免职或处以重刑之后,大臣们开始沉默了。

不仅沉默,他们还学会了投其所好——向皇上献祥瑞,向皇上献青词;整个朝中,弥漫的是一股请仙设坛的香烟味道......

如果说以前在地方是天高皇帝远,海瑞还无缘关心朝中之事,可是如今,一旦坐在大明朝的政治中心,他的性格,他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他的价值观,就决定了他无法对这一切保持沉默。

给嘉靖上书!

书中,海瑞不仅说了那句经典的“嘉靖者,家家皆净无财可用也”,他还苦口婆心地劝嘉靖:如果皇帝能够振作起来,按照圣人所说去做好每一件事,那天下必将变成传说中的大同之世,百姓可安居乐业,皇帝也必然因此成为尧舜一样的伟大帝王......

不用说,嘉靖看了很生气;可是,他只是将海瑞关了起来,并没有杀他。

一来,任何君主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杀这样一位清官;二来,海瑞的言辞,确实真诚地让人感动。

他处处不为自己,处处按照自己所学的圣人之道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无时不刻不想靠着自己的努力,把这个世界变成一片清明盛世!

海瑞没有错,错的是这个世界!

所以,重新启用海瑞的呼声一直很高。

人们需要他,是因为他是那个黑暗乱世中唯一的光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可是,在权力游戏的世界里,海瑞始终不是一个高明的玩家。

于是,在政治中,海瑞发现他不是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就是成为大家躲避的对象。

他很苦恼,但是他没有后悔过——直至七十四岁,在经历了人生数次被降职和被升迁的起伏之后,海瑞也仍旧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真理。

也许,他的内心只有失望——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对所有执政者的失望。

幸运的是,在官场被视为异端的海瑞,在民间却成了一座神。

万历十三年(年),海瑞重新被启用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在他到任的那天,老百姓全都跑到街上去看他;之后,每天都有百姓到他的宅第求见。

不为别的,只为一睹真容——在百姓眼里,他是千载难遇的清官,是真正为国为民的清官;一生执着于与黑暗的官场和政治做斗争,敢作敢为,他是百姓心中的超级英雄!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海瑞趋势之后,那些曾经忌惮和憎恶过他的官员,纷纷用世上最美的语言、写下了一篇篇赞美他的文章......

也许,这些官员们是由衷地感到高兴:海瑞终于走了,终于去了他应该去的地方——神龛。

海瑞是个好人,是个好官。

但是,海瑞真的没有错吗?

一生信奉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的海瑞,不但对自己要求苛刻,对于别人也是一丝不苟的可怕。

一天,他看见五岁的女儿在吃饼,就问是谁给的。女儿回答说是一个小男孩给的,从小就严格教育女儿“男女授受不亲”的海瑞勃然大怒:“女孩子怎么能吃男孩给的饼?你饿死吧,这样才不枉为我海瑞的女儿!”

谁知,海瑞的女儿也天生倔强,竟然真的从那天起再也不吃任何东西,任凭家人劝解不无济于事,终于在七天后活活饿死......

是孩子的错?是海瑞的错?

#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723.html